VIP 專屬文章 「中國式現代化」和西方有何不同? 學者神解:中國人比較「怕死」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7月18日率領中央政治局常委舉行第二十屆三中全會。(美聯社)

中共日前召開20屆三中全會,通過2萬餘字《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關性。要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西方式現代化有何不同?學者吳啟訥提出了「神解」,他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要突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價值,跟西方非常不一樣,以疫情為例,中國人看起來比較「怕死」,「我們需要考慮家人和親友,萬一死了怎麼辦?」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中華民族團結協會9月6日舉行「從小康社會到中國式現代化」學術座談會,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林廣挺,對談「中國式現代化之挑戰及其世界性與未來性」。該場次由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擔任主持人。

西方現代化隱含對非西方世界的剝削,中國式現代化則要解決人的解放

吳啟訥指出,中國價值體系的創新性重建,是中國式現代化得以實現,並具備生命力、普世性和永續性的基礎,對比全球範圍內的「現代化」經驗,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就更為明顯。

回顧歷史,吳啟訥分析,西歐模式現代國家領先全球期間,確實展現出相當強大的活力,但細究其活力的來源,在於其以殖民和經濟剝削獲取龐大利益,並經由逐步調整的分配體系,將一部分剝削利益分享給其國內勞動階層,相當幅度提升其生活條件。這給世人以西歐北美社會人人「機會平等」的印象,不知不覺間,西歐模式已成為世人心目中人類幸福的典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解讀,「中國式現代化」是要解決人的自我解放問題,並突顯人的價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跟西方非常不一樣。(張鈞凱攝)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解讀,「中國式現代化」是要解決人的自我解放問題,並突顯人的價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跟西方非常不一樣。(張鈞凱攝)

但吳啟訥進一步反省,200年多年來,「現代性」由西方定義,由於西方的外在表現既富且強,「現代化」也由西方引領。這一引領的過程,隱含對非西方世界嚴酷的剝削,包括政治、經濟,以及包含意識形態、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在內的文化和社會生活方式主宰和壓制,但這種壓制不可能持續,不可能期待非西方式世界乃至西方內部民眾永不反彈。

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吳啟訥認為,是要解決人的自我解放問題,最後去突顯人的價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跟西方非常不一樣。以現代社會的疫情為例,「我們看起來比較怕死,因為我們不是為了自己,我們需要去考慮家人、親友,如果我們萬一死了怎麼辦?我要為大家負責。但西方死了就算了,沒人在意。」

現代化就等於「美國化」?中國式現代化開啟對西方敘事的「去魅化」

接續吳啟訥的論點,在林廣挺看來,當代以美國為首西方世界所提供的現代化發展路徑和模式,背後是一套西方中心論的價值體系。自18世紀以來,逐漸在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西方優越而東方落後的廣泛認知,至今仍宰制著非西方世界的觀念,主導著其現代化發展議程。 (相關報導: 專訪》中共三中全會將有影響未來10年的「大動作」?楊開煌:習近平「這一步」反映台灣困境 更多文章

林廣挺指出,在輿論上最具有話題性和宰制力的,還是所謂的「歷史終結說」。宣揚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和民選代議制度,是人類社會和政治發展的終極型態,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文明,找到了全球各種文明的終極解決方案。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要想現代化、要想發展,必須先尋求加入成為西方世界的一部分,接著按照西方國家提供的現代化發展路徑和模式,基本上就是以美國經驗為標竿,然後憑藉自己的稟賦,努力成為另一個美國。「換言之,現代化就等於美國化。」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9月6日舉行「從小康社會到中國式現代化」學術座談會,主持人楊開煌(中)總結,「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面對未來道路探索的可行方法,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張鈞凱攝)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9月6日舉行「從小康社會到中國式現代化」學術座談會,主持人楊開煌(中)總結,「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面對未來道路探索的可行方法,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張鈞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