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洋觀點:你今天hashtag了嗎?從莫迪的X帳號管窺印度網軍養成計畫

印度總理莫迪。(AP)

2022年,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曾在一場演說中提及印度應盡全力消除過去被殖民的痕跡,並指出首長的專機機身上皆印有「婆羅多」(Bharat)的字樣。莫迪指出這一點的用意似乎是想強調印度不該再沿用英國殖民時期所建構的國名,而應考慮在淵遠流長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早已出現的用語。該詞語來自梵文,意指「尋找光明的人」。隔年的G20峰會中,印度政府向與會國發出的晚宴邀請函上,主辦方的署名即是「婆羅多總統」。這些舉措不禁讓人聯想到印度政府打算變更國名的意圖。

如今,莫迪仍在許多不同的場合中使用婆羅多一詞。如果你有在社群網站X(前身為Twitter,於2023年由馬斯克(Elon Musk)接手經營後改名)上頭追蹤莫迪的官方帳號,就會發現他近期的貼文中經常出現一個「hash tag」(話題標籤)──#BudgetForViksitBharat(#為更進步的婆羅多編列預算)。事實上,這個話題標籤正是莫迪欲推動的獨立運動百週年國家大計:「Viksit Bharat @ 2047」(2047年更進步的婆羅多)。

今年的7月23號,印度因大選而延後對外發佈的2024至2025年度中央總預算終於拍板定案。財政部長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表示,預算編列所要挹注的族群主要有四大類:窮人、女性、青年與農人。在財政部發表的這份A4大小、長達58頁的報告書中,西塔拉曼正式宣布總預算的規劃將朝向更進步的婆羅多之願景來發展運用。在她的公開演說中,除了提到全國都極度重視的稅制之外,說明重點還包括農業基礎建設與經濟的數位化,當然還有持續改良長期困擾印度政府的治水與灌溉系統。此外,就發展觀光產業而言,西塔拉曼則針對打造世界級神廟等項目來編列預算。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報告書中,西塔拉曼描繪了政府對國家發展的期許:成為「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截至2022年,印度每個月至少登入一次社群媒體的用戶已超過總人口數的三成。印度人使用的社群媒體包括WhatsApp、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X、Snapchat、LinkedIn等等,而中國大陸推出的微信則於2020年經印度政府認定有國安危機而遭禁用,中印邊界爆發衝突後,抖音在印度也已無法再使用。然而,就在莫迪於2021年通過一項有關資訊科技規範的修正條文後,更出現了獨立媒體與非政府組織營運的網站或社群媒體無法登入的情況。還有媒體人控訴莫迪政府正在實施網路言論審查。

事實上,這並不是莫迪第一次試圖控制網路。自2014年以來,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簡稱BJP)就深知社群媒體的力量,也成功利用社群媒體幫助莫迪從原本身陷於2002年古吉拉特(Gujarat)種族動亂事件的爭議中掙脫,形塑出新的領導人形象。而這一群社群網站操盤手通常是受過教育的年輕知識份子,社經地位以中產階級為主。一方面他們對於網路輿論風向如何運作十分熟稔,另一方面他們的英語能力程度極佳,在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中發言遊刃有餘。莫迪於2012年創建官方X帳號,追蹤人數高達五千六百四十萬餘人。看看兩位比莫迪更早創建帳號(2009年)的網路名人:話題女王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的追蹤人數為七千五百萬餘人;《每日秀》(The Daily Show)主持人崔佛諾亞(Trevor Noah)的追蹤人數為一千一百萬餘人。

莫迪走上的解殖之路不會停止,而且會以2047年更進步的婆羅多計畫之名更加積極地推展。上網檢索2047年更進步的婆羅多計畫網站,除了會看到莫迪親自錄製的YouTube影片介紹之外,還有一個「Ideas for the Vision of Viksit Bharat @ 2047」(「2047年更進步的婆羅多願景想法」)徵稿專區。首獎折合新臺幣約50萬元、第二名約30萬元、第三名約20萬元。在參賽者摩拳擦掌的同時,不難看出莫迪想讓大家更廣泛地使用「婆羅多」一詞,進而達到國家解殖的目的。而獲獎的寫手也可能會是未來莫迪執政團隊考慮的網軍口袋名單。不過,印度光是單方面使用婆羅多是不夠的。陳光興認為解殖之路除了被殖民者的去殖民工作之外,也必須有殖民者的去帝國運動回應。我們可以持續觀察這一場透過網路平台發起的解殖運動,能否在由西方世界主導的社群媒體中,串連出不同國家、不同膚色、不同信仰,以及不同意識型態使用者標出的「#BudgetForViksitBharat」。 (相關報導: 董玉莉觀點:印度人為何熱衷補習教育? 更多文章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英語教育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