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現場有一個特殊語詞——「上岸」,代表的意思是「考上正式教師」。眾多的流浪教師無一不以考上正式教師為目標,投身師資培育學程的學生亦是如此,甚至於部分師資培育學程的授課教師,也以幫助學生考上正式教師為課程目標,以至於整個師培系統著重的不是如何協助師培生培養教育能力,而是如何當上正式教師。如何教、如何學,看來就沒那麼重要了。應運而生的還有著相關的補習產業,一切的一切皆是為了考上正式教師。然而考上正式教師之後呢?這明明該是教育志業的起點,對於許多人來說,卻成為了終點,考上也就「上岸」了。
大學生在選課時,常常可見的優先考量就是好混,這樣輕鬆通過又能取得高分的學分就是營養學分。對於修習師資培育學程的學生也是如此。在師資培育課程中還有一種類型的課程也是首選——不過此處所謂的首選並不是在修習學程的一開始就選,而是在即將畢業前選取,那就是會幫助學生準備教師資格檢定考試的課程。然則如果我們細看教師資格考試的科目,就會發現這些科目大多數是基礎知識的部分。理念上來說,師資培育生應當先具備有相關基礎知能,接著再修習相關實務課程,藉以達到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整體培育目標。
各師資培育大學以畢業學生是否通過教師資格考試、是否考上正式教師作為標準,每年考試放榜過後,都能看到師培大學標榜著教師資格考試通過率,炫耀著多少位學生考上正式教師,以此作為教學成果的展現。教育部以各師資培育大學畢業生教師資格考試通過率作為標準,用以評定各師培大學成效,同時作為來年師資培育生名額的分配標準。如此作為不也是考試引導教學的錯誤示範嗎?難道師資培育的重點是培育出能夠通過測驗的教師,而不是培育出具有專業素養的教師。
西方有句諺語:「成功有許多父母,失敗卻是位孤兒。(Success has many parents, but failure is an orphan.)」這句話也適用在教育界。每當有學生取得了優秀的成績,許多教師總會很自豪的說:這是我教過的學生!反觀當社會出現了一些犯錯的學生,就鮮少會有教師跳出來說:「這是我教過的學生。」
在師資培育大學之中,每年皆會看到邀請考上正式教師的學長受邀返校分享,特別是應屆考上的更是受到歡迎。在師資培育課程中,亦時常可以聽見授課教師將他的學生考上正式教師掛在嘴邊,沾沾自喜,引以為傲。但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想那些為數更多落榜的師培生、那些將來成為不適任教師的師培生,他們的出現又是誰的責任?或許在師培大學當中可以這樣說:「上岸(考上正式教師)的學生有許多老師,落榜卻是孤兒。」
無形之中,「上岸」這一詞彙渲染了整個教育環境,師資培育生、師資培育課程授課教師等等,皆以考上正式教師作為目標,除此之外好像就不這麼重要了。當上岸了之後,就到達了終點,對於自我的要求就好像可以放下了,終於度過了這一大難關,更是要好好的犒賞自己的辛勞。誠然考上正式教師是值得高興的,也是一個階段的里程碑,但卻絕不是教育路的終點,這只是漫長教育路的開始。
教育部及師資培育大學應重新檢視相關課程,授課教師也應省思,究竟師資培育課程是為誰而教,又應該教些什麼?這樣的以考試為主導的教學,不正是教育界一再反對的嗎?然則在教師培育的道路上,卻又以考試作為主要目的。當這樣的氛圍深植於每位教師心中時,潛移默化之中也會影響到學生,乃至於整個社會之中。所謂源清流清,教育更是如此一環緊扣一環,從師資培育著手,改善這考上正式教師即為終點的「上岸」氛圍,讓我們國家的師資培育系統培育出具有專業素養的教師。
最後,我們在此呼籲,教師別再「上岸」了。教育是一條如同汪洋般的漫漫長路,期許已經上岸的教師可以重新跳入教育的汪洋之中,一展心中的雄心壯志,找回曾經有過的教育熱誠。還在努力準備考試的準老師們,祝福各位順利通過教師甄試,成為正式教師成功「下海」,莫忘初心。 (相關報導: 幕後》鄭文燦出事後為何不扶正羅文嘉?救火海基會的許勝雄背後有「老藍男」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