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不僅推遲了開始生小孩兒的時間,減少了生育數量——就連要孩子的可能性都下降了。
這一轉變意味著,無子化現象可能正在成為該國出生率創下歷史低點的主要驅動因素。
對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當前人口調查數據(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進行的一項分析顯示,35至44歲女性一生迄今為止平均生育數量的下降主要原因在於那些不要孩子的女性,而不是少要孩子的女性。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人口統計學家迪恩・斯皮爾斯(Dean Spears)為《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進行了這項分析。在2012年至2022年期間,平均生育數量下降了6.5%,無子化現象佔到原因的三分之二以上。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國家人口動態統計數據,雖然越來越多的人推遲了生育年齡,但在2022年出生的嬰兒中,有80%是由35歲以下的女性所生。
「延遲生育正在推動總體生育率下降,有些人可能仍然會要孩子,但這似乎不大可能彌補延遲生育的影響,」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卡羅萊納人口中心主任凱倫・本傑明・古佐(Karen Benjamin Guzzo)指出。
上述變化影響非常深遠。根據非營利性政策論壇阿斯彭經濟戰略小組(Aspen Economic Strategy Group)盧克・帕杜(Luke Pardue)的研究,33至44歲的女性,無論種族、收入水準、就業狀況、地區和受教育程度如何,越來越多的人不打算要孩子。
35至44歲女性的生育率情況讓研究生育問題的人口統計學家及早洞察千禧一代對生兒育女的態度變化。但這些研究人員也在密切關注40歲以上的女性,他們推斷,如果女性到那個年齡還沒有孩子,她就更有可能一直不要孩子。
根據當前人口調查的數據,美國40歲以上的未育女性數量原本一直在下降,直到2018年又開始上升。如今,一些人口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預計,由於人們對家庭的看法發生轉變,無子化現象將繼續增加。
在紐奧良,42歲的貝絲・戴維斯(Beth Davis)的看法代表了某些千禧一代的新觀點。她說:「我現在不會讓任何事破壞我的生活狀態,要我生一個百分之百依賴我的人,更是不可能了。」
伊登菲爾德和戴維斯。(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生兒育女是為了什麼?」
可是,當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對18至34歲人群進行調查時,僅有略多於一半的人表示希望有朝一日為人父母。在2021年的另一項調查中,該機構發現,年齡在18至49歲之間的無子女成年人中,44%的人表示他們不大可能或者根本不可能要孩子,而在2018年的調查中,這個比例只有37%。
20世紀70年代,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能夠採取節育措施並進入勞動力市場,家庭生活和圍繞性別的期待被重塑,美國人便開始減少要孩子的數量。根據蓋洛普(Gallup)的數據,到1980年時,平均每個家庭的子女數量從大蕭條後嬰兒潮時期的3.6個下降至1.8個。
研究人員表示,如今,人們已經開始覺得生孩子是可選擇的。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而為人,就意味著要生孩子,」阿納斯塔西婭・伯格(Anastasia Berg)這樣說道。她與蕾切爾・懷斯曼(Rachel Wiseman)合著了新書《為什麼要生孩子:關於矛盾與選擇》(What Are Children For?: On Ambivalence and Choice)。
她說:「你不會考慮這件事要花費多少代價,它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這兩位作者稱,與父母輩和祖父母輩不同的是,美國的年輕一代將孩子視為可以創造有意義生活的眾多元素之一。與其他個人目標和職業抱負相比,為撫養孩子進行的投資並不總是得到對孩子有利的結果。
經濟學家表示,隨著被催生的壓力減小,越來越多的人覺得自己要在經濟、情緒和社會地位等方面都處於理想狀態時才能組建完整的家庭。
喬凡尼・佩雷斯和瑪麗亞・桑切斯與他們養的比格犬Prowler在位於紐約布朗克斯的家中。(The Wall Street Journal)
38歲的喬凡尼・佩雷斯(Giovanni Perez)一直試圖說服他32歲的妻子瑪麗亞・桑切斯(Mariah Sanchez)一件事:他們已經做好了為人父母的準備。
「沒我們富裕的人都在生孩子,我每天都能看到這種情況,我很確定我們可以做得比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更好,」在紐約布朗克斯區做課後藝術班老師的佩雷斯說。
桑切斯童年時期跟著單親媽媽一起生活,還有一個比她小15歲的弟弟,她從小就幫忙換尿布和餵奶。在擁有自己的孩子之前,她希望夫妻倆從目前居住的一居室公寓搬進更大的房子。她還希望在自己任職的廣告公司獲得晉升,最好能讓10萬美元的家庭總收入翻一倍。
桑切斯說:「我知道如果父母沒有做好準備就要孩子,這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然而,她承認,幾年前她所認為的養育孩子所需的收入水準比現在低得多。「這感覺像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目標,」她說。
她的母親米歇爾・莫拉萊斯(Michelle Morales)在21歲的時候生下了她。她說,按照她所在的布魯克林社區的標準,這已經算晚的。(青少年生育率的急劇下降是推動整體生育率下降的另一個原因。)
莫拉萊斯說:「那時候我們生孩子根本沒有計劃,說生就生了。」53歲的莫拉萊斯住在佛羅里達州那不勒斯,是一名大學顧問。
雖然她擔心自己可能永遠也做不了外婆——「我想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擁有這種體驗」——但她尊重女兒對待為人父母這件事的態度。
「在自己做決定這方面,現在的孩子比我們聰明多了,」她說。
在何時適合要孩子真正組建小家庭這個問題上,桑切斯和佩雷斯的意見並不統一。(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養孩子要花多少錢?
父母們正在住房、食品和教育等孩子的基本生活條件上花費越來越多的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物價上漲。然而,另一個因素是父母想要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和體驗。
從1995年到2023年,育有一名學齡前兒童的中產階級家庭僅兒童託管方面的支出就增加了三倍多,這是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斯科特・溫希普(Scott Winship)對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和農業部(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的結果。
然而,只有大約一半的成長是由同等品質和數量的兒童託管服務的價格上漲所致。(根據勞工統計局的數據,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兒童託管服務的價格總體上漲了180%。)
溫希普說,剩下一半是父母為3至5歲的孩子選擇更加個性化或是經過認證的看護,或是選擇更長的看護時間而導致的。
「人們都說養孩子比以前更花錢了,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養育子女變得更精細化,所以人們為孩子花了更多的錢,」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研究兒童和家庭的經濟學家梅麗莎・卡尼(Melissa Kearney)表示。
她說,養育孩子一直都是既花錢又耗時,而且總是與其他優先事項發生衝突,這一點並沒有什麼改變。改變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決定根本不生孩子了。
「回到以前,如果不要孩子和現在一樣可以被社會接受,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做出同樣的決定呢?」卡尼說。
「我的自主權」
貝絲・戴維斯很愛她的侄女和侄子。但她並不羡慕自己的兄弟姐們為養育孩子花費了那麼多時間和金錢:為了帶孩子參加排球錦標賽和棒球比賽,他們來回奔波,還要經常去商場為不停長高的孩子購置合身的新衣。
伊登菲爾德和戴維斯很享受目前在紐奧良的生活。(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從事市場行銷工作的戴維斯和她41歲的丈夫雅各布・伊登菲爾德(Jacob Edenfield)都表示,他們原來總是預計自己到了某個時刻也會想要成為父母。但當他們倆在30多歲開始約會的時候,這種情況還沒有發生,於是他們決定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
身為創意總監的伊登菲爾德說:「我年輕的時候,人們總是告訴我,『哦,你會慢慢成熟的,會產生那種感覺,想要組建一個家庭,』但這種情況就是沒有發生。」
一年前,他們搬到了紐奧良,尋找這座城市的生活樂趣——以及其他沒有孩子的千禧一代。
這對夫婦的總收入為28萬美元,每月可以存下大約4,500美元為退休生活做準備。他們希望55歲左右退休。他們每月還要為克里奧爾的一棟聯排大別墅支付2,600美元租金。剩下大約8,000美元主要用來享受生活,他們認為,如果生了孩子,這筆錢的很大一部分都會被「吞金獸」吃掉。
伊登菲爾德在一家健身會所上課。他還在創作一部小說。(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伊登菲爾德的妹妹、緬因州波特蘭的牡蠣養殖戶凱特琳・霍普金斯(Caitlin Hopkins)也一直沒有孩子,一定程度上是受兄嫂的生活方式啟發。雖然她和丈夫威爾(Will)喜歡孩子,但他們表示,他們寧願致力於成為最好的叔叔阿姨。35歲的凱特琳說:「然後我仍然可以擁有自主權和日常生活。」
期望變了
研究表明,人們等待要孩子的時間越長,他們真正生孩子的可能性就越小。
其中一個原因是生物學方面的:35歲及以上的女性發生不孕和妊娠併發症的風險增加。還有一個原因是社會學方面的。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健康經濟學家埃米莉・奧斯特(Emily Oster)表示,已經完全形成自己那套成年生活方式的人們更不願意放棄自由。「如果要了孩子,就等於你突然之間選擇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身份。」她說。
44歲的特雷弗・加爾科(Trevor Galko)和42歲的克麗・安・梅斯拉(Keri Ann Meslar)從小長大的社區都認為孩子就是他們的未來。
「我從未見過40歲已婚卻沒有孩子的人,這會是我聽到過的最奇怪的事情,」在維吉尼亞州阿靈頓從事軟體銷售工作的加爾科表示。
兩人現已訂婚。他們在20多歲的時候曾經交往過三年,然後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各自與其他人在一起,那時認為自己總有一天會要孩子。但是,當他們在2019年複合的時候,他們都認為自己太老了,而且已經完全適應了現有生活,無法再創建他們自己的完整家庭。
雖然他們都對另一條原本可能選擇的道路感到遺憾,但他們表示自己很滿意現在的生活,並不後悔。現在,他們的大部分可支配收入都用於旅行,最近三個月去過的地方包括希臘、西班牙和瓜地馬拉。
梅斯拉在CBD的一家公司從事發展戰略工作,對她來說,選擇不要孩子的部分理由是希望避免做出她父母曾經做過的那種犧牲。
她說,她不記得她的父母在她成長過程中為他們自己買過任何新東西,他們如此節儉才能夠負擔得起她和三個兄弟姐妹參加體育聯盟和去外州上大學的費用。
她說:「我認為我無法真正向他們樹立的榜樣看齊。或者說,我認為我可以做到,但我不會和現在一樣快樂。」
MJ ・彼得羅尼(MJ Petroni)和奧列格・卡皮內茲(Oleg Karpynets)都是在20多歲的時候想當爸爸。現在這對伴侶已經快40歲了,不再期待未來會有孩子。
39歲的彼得羅尼在奧勒岡州波特蘭市的家中經營一家人工智慧戰略公司,他說:「當我意識到充實的生活不一定要擁有屬於我自己的孩子時,我幾乎感到震驚。」38歲的卡皮內茲經營一家社區圖書館。對他來說,不要孩子意味著他可以重回校園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每月舉辦一次有100多人參加的聚會,並且隨時可以和朋友外出。
彼得羅尼是家中獨子,他說,在加州中部海岸郊區長大的過程中,延續家族的姓氏並且讓父母抱上孫子「總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最近需要照顧的是他的父母。他說,在過去三年中,他為父母的醫療和生活費用以及探望他們的旅費花費了超過10萬美元。
MJ・彼得羅尼和他的丈夫奧列格・卡皮內茲在奧勒岡州波特蘭市。(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他說:「我希望能夠提高自己在這方面的支出能力。」他補充說,如果自己和伴侶決定要孩子,要實現這個目標就會更困難。
奧斯特說:「我們的許多社會結構都多少假定,當人們變老時,負責照顧他們的人是他們的子女。」
對氣候等問題的擔憂
當阿莉・米爾斯(Allie Mills)和康納・勞本塔爾(Connor Laubenthal)明年結婚時,他們將被朋友和家人簇擁環繞。他們說,這些人基本上都不打算要孩子。
27歲的米爾斯為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她說:「想想地緣政治問題和氣候變化問題,要孩子的話,就像是你把它們帶到這個世界,然後把它們放下說,『祝你好運!』真的不太相信這些問題會好轉。」
米爾斯在一個福音派基督教家庭長大,從小就想成為一位母親和家庭主婦,但她說自己現在的心態已經截然不同。她飽受焦慮困擾,擔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會影響孩子。儘管她的電子郵件簽名驕傲地宣告了她作為「兩隻狗寶媽媽」的身份,但她說,她目前能想像的擁有人類父母身份的唯一方式就是收養。
這對夫婦考慮的另一個因素是經濟條件。儘管兩人都有收入不錯的工作,但他們表示,由於房屋供應量很低以及利率很高,他們在目前居住的城市波士頓一直買不起房子。
27歲的勞本塔爾是一名資產經理。根據他的計算,如果沒有孩子,在保持同樣消費能力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在55歲退休。然後他又計算了養育兩個孩子的情況,考慮了兒童託管、上大學、服裝和其他必需品的費用。這將使他們的退休年齡推遲13年,直到68歲。
戴維斯和伊登菲爾德用閒暇時間收養了好幾隻小貓。戴維斯說,如果要孩子,養貓就會變得困難起來。(The Wall Street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