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提早退休,不要孩子!」無子化現象席捲美國,千禧一代為何拋棄傳統家庭價值觀?

貝絲・戴維斯說,不要孩子讓自己與丈夫雅各布・伊登菲爾德有了更多時間來維護兩人的親密關係。(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美國人不僅推遲了開始生小孩兒的時間,減少了生育數量——就連要孩子的可能性都下降了。

這一轉變意味著,無子化現象可能正在成為該國出生率創下歷史低點的主要驅動因素。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對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當前人口調查數據(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進行的一項分析顯示,35至44歲女性一生迄今為止平均生育數量的下降主要原因在於那些不要孩子的女性,而不是少要孩子的女性。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人口統計學家迪恩・斯皮爾斯(Dean Spears)為《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進行了這項分析。在2012年至2022年期間,平均生育數量下降了6.5%,無子化現象佔到原因的三分之二以上。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國家人口動態統計數據,雖然越來越多的人推遲了生育年齡,但在2022年出生的嬰兒中,有80%是由35歲以下的女性所生。

「延遲生育正在推動總體生育率下降,有些人可能仍然會要孩子,但這似乎不大可能彌補延遲生育的影響,」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卡羅萊納人口中心主任凱倫・本傑明・古佐(Karen Benjamin Guzzo)指出。

上述變化影響非常深遠。根據非營利性政策論壇阿斯彭經濟戰略小組(Aspen Economic Strategy Group)盧克・帕杜(Luke Pardue)的研究,33至44歲的女性,無論種族、收入水準、就業狀況、地區和受教育程度如何,越來越多的人不打算要孩子。

35至44歲女性的生育率情況讓研究生育問題的人口統計學家及早洞察千禧一代對生兒育女的態度變化。但這些研究人員也在密切關注40歲以上的女性,他們推斷,如果女性到那個年齡還沒有孩子,她就更有可能一直不要孩子。

根據當前人口調查的數據,美國40歲以上的未育女性數量原本一直在下降,直到2018年又開始上升。如今,一些人口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預計,由於人們對家庭的看法發生轉變,無子化現象將繼續增加。

在紐奧良,42歲的貝絲・戴維斯(Beth Davis)的看法代表了某些千禧一代的新觀點。她說:「我現在不會讓任何事破壞我的生活狀態,要我生一個百分之百依賴我的人,更是不可能了。」

伊登菲爾德和戴維斯。(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伊登菲爾德和戴維斯。(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生兒育女是為了什麼?」

從古至今,人們普遍接受,生育孩子就是成年人的中心目標。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海外對中國的看法之變:我在亞歐旅行中觀察到的「好」與「壞」 更多文章

可是,當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對18至34歲人群進行調查時,僅有略多於一半的人表示希望有朝一日為人父母。在2021年的另一項調查中,該機構發現,年齡在18至49歲之間的無子女成年人中,44%的人表示他們不大可能或者根本不可能要孩子,而在2018年的調查中,這個比例只有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