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全球貿易戰主要戰線上的一場停火。全球市場再度上揚,貨櫃船得以重新航行穿越太平洋。
美中雙方在瑞士談判中取得的進展遠超預期。原本高達三位數的關稅,如今至少在未來三個月內,已降至僅屬中度偏高的水準。
具體細節略顯複雜,也許正是刻意為之,以便雙方都能保全面子。
但重點如下:報復性的關稅升級行動已被取消,所謂「對等」的34%關稅暫時降至10%,有效期為90天。
目前的稅率為:美國對中國貨品維持30%關稅(其中包括原有針對打擊芬太尼非法貿易的20%部分);中方則對美國貨品徵收10%關稅,將停止並取消了其他非關稅反制措施,例如對美國的關鍵礦物出口。
全球兩大經濟體已從懸崖邊緣退後一步。
中美交鋒樹立了什麼樣的範例?
這場改變始於一個月前,當時投資者在雙方公佈對等關稅後,猛烈拋售美國國債。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領命領導貿易談判,是改變的起點。貿易強硬派彼得·納瓦羅(Pete Navarro)已明顯被邊緣化。參與瑞士談判的正是貝森特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
美國曾威脅將強烈反擊其他國家對其進行的關稅報復。但實際上,中國的報復措施最為猛烈,但結果是美國只對其維持了10%的基準稅率,與其他未報復國家相同。
這也讓美國陷入難題:那些選擇不報復的盟國,為何會接受更不利的待遇?
雙方並未就更長遠的結構性問題達成共識,例如中國的匯率政策。
因此,這場停火對全球產生深遠影響。首先,這確實比預期中的消息樂觀許多。這並非貿易戰的終結,但確是一場重大的休戰。
中國一度面臨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工廠倒閉潮與潛在失業潮,如今應可避免。
在現行的關稅水平下,物價將略有上升,但貿易可望持續。由於協議具臨時性,不確定性仍會存在。
BBC記者上個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訪問的一位玩具店老闆,當時她不敢將商品價格列入聖誕目錄。對仍有疑慮的她來說,載滿其商品的貨櫃如今可以啟航了。
在公布報復性關稅時,美國政府曾強調,進口國總是貿易戰的贏家。像中國這樣的賣方或貿易順差國,比買方更需要對方的巿場。
然而,事實證明並非如此。潛在的金融市場動盪對美國構成了同等的反向壓力。
儘管局勢已有所改善,但距離結束仍有一段遠路。即使是目前這一階段的貿易衝擊,也將產生長期後果。
中國將嘗試向世界展示,其作為經濟夥伴的可靠性正在上升。
而美國則須決定,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能遏制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崛起,從晶片到電動車再到人工智慧。
美方可能還需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某種程度的關係修補。
90天後會發生什麼?
過去幾個月美中爆發貿易戰,要試圖預測下一步發展動向一直都非常困難。
然而,這次雙方達成的協議無疑是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一項重大突破,整體上受到廣泛歡迎。
即使在90天之後,暫停的關稅被重新啟動,考慮到大部分在「解放日」後宣佈的關稅已被取消,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最高也只會回升至54%,而中國對美國的關稅則會升至34%。 (相關報導: 川普考慮參加俄烏和談,澤倫斯基熱烈歡迎!學者以史為鑒:普京若缺席,和平協議恐白忙一場 | 更多文章 )
不過,目前兩國政府的談判仍在持續,未來有望達成進一步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