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數位平台導入遊戲化學習,我們總擔憂孩子「只遊戲,不學習」;然而,第一線教師們卻觀察到,孩子們不怕苦、不怕累,只怕無聊,因為他們最青睞——辛苦的樂趣。但畢業升學後的他們,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數位閱讀能力該如何持續精進?
桃園新屋區幾所非山非市小校,善用此種「辛苦的樂趣」,並靠著區域聯盟,串聯鄰近學校的數位閱讀資源。這不僅讓國中階段教師們發現,這些孩子足以當起「小老師」,協助未接觸過數位閱讀的同儕,也看到他們在校外寫作比賽裡獲獎無數,去年更在會考出現考出 5A 9+、能選讀第一志願的孩子,讓學校招生逆勢成長。
Hard Fun——這很好玩,因為很難
打開手機,桃園新屋區蚵間國小校長江惠玲向我們展示一篇文章,主題是「心理學家榮格的性格光譜」。這不是大學心理系課堂教材,而是數位閱讀平台指定給四年級生的初階文章,她說連自己都得讀兩遍以上才能懂:「其實讀書本來就是辛苦的。但它要能創造快樂,並讓孩子豐富成長。」
桃園新屋區蚵間國小的學生於晨讀或課餘時間,進行文章閱讀練習。
1960 年代, AI 先驅學者 Seymour Papert 在美國小學推廣數位教育時,聽到孩子對同儕說出:「這很好玩,因為很難。(It’s fun. It’s hard)」他因而提出「辛苦的樂趣」(Hard Fun)一詞,認為孩子學習時並不怕苦,反而因為夠難、夠辛苦,才能從中獲得樂趣。
半世紀後,臺灣偏鄉小校第一線教師們在推動數位閱讀時,也觀察到極雷同情景。今年初,桃園新屋區大坡國中才剛透過未來素養學堂計畫推動數位閱讀;不到半年,老師們便發現,即便平台上文章偏難,但結合競爭式遊戲機制後,孩子為了能在攻城掠地的遊戲裡贏過同儕,放學後也帶著平板回家作題,僅僅一個晚上,便自主練習超過 2000 個閱讀題目,甚至在平台裡衝到全國排名前十。
由於遊戲設計機制不僅重視答題數量,也重視首次答題的正確率;為了提高正確率,作題前,孩子除了仔細讀完指定文章,還會利用搜尋引擎二度確認相關資訊,無形中延伸他們對該主題的領域知識。
就連學習能力稍弱的孩子,也在涵蓋各種主題的文本裡,找到點燃個人學習興趣的內容。大坡國中校長黃金增分享,有名學生平常答題正確率約落在 20%~40%,但有次平台指派文章主題是「法國甜點瑪德蓮」,這名平常就對飲食、食物抱持高度興趣的孩子,答題正確率旋即攀升至 80%。
「以前我們課堂上蒐集或介紹給他的文章,也許較難引起他的興趣,而他也不瞭解自己喜歡什麼內容;今天平台上有各種素材主題,孩子就可以從自己喜歡的主題開始訓練閱讀。」
為了取得遊戲土地與寶物,進而在集體競爭裡勝出,孩子們不僅得閱讀文章、拆解題意、搜尋確認,還得隨著等級升高,不斷挑戰更高階文本內容、加快解題速度,並提高答題正確率。這番挑戰過程並不容易,甚至有點辛苦,而孩子們卻青睞這種「辛苦的樂趣」。
看看三年後的我們——當「阿法世代」靜下來閱讀
在老師們眼裡,這群出生於 2010 年後、享受「辛苦的樂趣」的偏鄉孩子們,不僅兼具阿法世代 (Generation Alpha) 對高科技產品快速上手的優勢,也擁有鄉下孩子的耐性。
「偏鄉孩子多半文化刺激較不足,這卻成為另一種優勢。他們就像白紙,能從零開始,如同一塊海綿般快速吸收。」蚵間國小校長江惠玲觀察,這裡的孩子更願意靜下來練習閱讀,並耐著性子,等待數年後累積的成果。
推行數位閱讀邁入第四年的蚵間國小,每天早晨七點半到八點,全校都在座位上安靜閱讀。而閱讀數位平台所指派文章時,當談到海港主題時,從海港如何形成、海港的前景、再到海港的瓶頸與限制,整個閱讀學習過程如同洋蔥般層層撥開,領域知識不斷地擴大與延伸。
從小累積的底子,將在國中階段「爆發」。隔代教養比例高達 75% 的蚵間國小,運用數位閱讀所培育的畢業生,升上國中後,經常在三年後的會考摘下新屋區榜首。去年,大坡國中出現考出 5A 9+、能選讀第一志願的孩子,即是蚵間國小畢業校友。
同樣位於桃園新屋區,推行數位閱讀超過四年的社子國小校長賴美娟,也發現透過數位平台打下的起跑點,讓孩子們在國中階段更得心應手。
社子國小推行數位閱讀的第一屆畢業生,今年暑假過後將升上國三。這些孩子從四年級開始練習閱讀,迄今已逾五年,他們面對國中階段明顯更複雜的文本、篇幅更長的各科題目敘述時,能在短時間內讀完題目、抓重點,並解題。甚至,首次在國文課接觸古文時,因為小學時曾在數位平台讀過白話文版本,當下便快速理解文章意涵。
「多數人閱讀時會『偏食』,包括我自己,但孩子能在數位平台接觸各類文章主題。當他們從小累積各種文本內容,接軌國中課程時就順利許多。」
區域聯盟——從國小接軌國中,閱讀、寫作皆突出
豔陽下的六月,送走畢業生後,無論是蚵間國小或社子國小,兩位校長的關注力卻未鬆懈,仍懸在已畢業的孩子身上。
「如果在國小階段訓練三、四年後,孩子升上國中,卻因為新學校沒有數位閱讀教育導致學習斷層,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閱讀能力就會退化。」總是打趣說蚵間國小教師是在提供「終生服務」的江惠玲,面對這話題,突然變得很嚴肅:「我希望孩子們升學後,閱讀學習不被中斷。」
於是,蚵間國小、永安國中與鄰近的社子國小、北湖國小、樹林國小、大坡國中形成區域聯盟,共同推動未來素養學堂的數位閱讀計畫,讓聯盟裡的孩子小學畢業後,能帶著同樣的數位閱讀訓練接軌國中階段。
2021 年未來素養學堂舉辦第一屆教育松,江惠玲主動帶領學校團隊報名,是當年唯二參賽的桃園學校;爾後,她更常與區域聯盟裡的其他學校交流,甚至喚起他校領導者推動數位閱讀的共識。「如果今天你沒辦法把學校帶領到好的方向,校長也會被淘汰。但我們不能孤軍奮戰。」
而這樣的聯盟,是否也對國中階段一線教師們造成額外壓力呢?大坡國中老師們直白表示:「一開始的確有壓力。但後來發現,我們更像在『割稻仔尾』,能從這些畢業生已訓練好的閱讀習慣與能力裡受惠。」
大坡國中校長黃金增觀察,校內新生裡,有些來自數位閱讀充分訓練的國小,有些則無相關訓練;當教師們在課堂上啟用同一套數位學習系統時,這些國小階段已熟悉該系統的孩子們,不僅能用同個帳號連貫國中文本,老師無須額外花時間訓練,甚至還能當起「小老師」,主動教導其他未接觸過數位閱讀的同儕。
在「生生相互引導」的情境下,藉由數位閱讀觸發阿法世代的「辛苦的樂趣」,除了增進實體閱讀,衝高大坡國中孩子在校圖書借閱率,也連帶提升其寫作能力。
過去,偏鄉孩子會考表現普遍弱勢,被歸類在「待加強」的比例偏高;但在寫作測驗裡,大坡國中孩子「待加強」比率不僅低於每年全國平均,也屢次在校外寫作比賽裡得獎,還曾在企業贊助的寫作比賽裡,獲得全班出遊獎勵金,讓同班同學雨露均沾,共享得獎孩子的榮耀。
一群人,走得更久更遠
作為北臺灣重要的水稻種植、有機蔬菜產地,桃園新屋區的幾所小校,曾面臨招生困難、學生識字量不足,一度被相關部門關切;如今則獲獎無數,招生逆勢成長,免除小校的廢校威脅。
站在社子國小校門口,對面就是整片綠油油。校長賴美娟一邊向我們介紹周邊地名由來,一邊說:「在整個桃園裡,新屋區是繼復興區之後,人口最少的區域,但我們這幾間學校相似度都很高。」透過區域聯盟,整合鄰近學校的數位閱讀資源,不僅能讓孩子獲得辛苦的樂趣,也不再擔心學習中斷。
「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久。」她說:「我喜歡這種支持、陪伴、共享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