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凌晨,竹筏舟究竟是不是三萬年前的航海舟?答案即將揭曉。
測試航海的目的地綠島位於台東市外海,面太平洋,為一火山島,島上有溫泉等許多充滿魅力的景點,和台灣本島設有定期聯絡船,輕鬆就能前往,是很受歡迎的觀光地。也因為綠島位於黑潮本流正中央,過往很少有人前往,1987年以前,島上設有台灣政治犯收容所。
綠島最高地標僅281公尺,除非進入綠島周邊半徑60公里內,不然從海上看不到它的身影。伊拉1號出發地大武距綠島70公里,屬視線範圍外,這次的測試航海必須跨越黑潮,航向看不見的島嶼,這樣和台灣航向與那國島的最終航海條件一致,可以算是最終航海的預演。如果這次的挑戰成功,表示竹筏舟極有可能就是三萬年前使用的航海舟了。
這次參與的划槳手,從船頭起分別是鈴木克章先生(39歲/男)、張宏盛先生(23歲/男)、內田沙希小姐(27歲/女)、宗元開先生(63歲/男)、原康司先生(45歲/男,船長)5人,相較之前的草捆舟,這次是由豐富經驗的老手組成划槳團隊,使用的槳則和草捆舟時相同。此外,村松稔先生因為其它要事先行回國,由大部涉先生(36歲/男)擔任遞補人員搭上伴走船。

5點4分即將破曉,伊拉1號從大武海濱出航。光是划槳手5人根本無法推動沉重的船身,最後在NHK拍攝組的協助下,超過10人合力才把竹筏舟推到海邊入水。不過伴走船比預定時間晚了1小時才抵達現場,原先生卻表示多出了等待的時間,反而讓心情平靜了下來。划槳手們出航前並不算有充足的時間休息,等待時也藉機多了一點時間休息。
快的話,只要出海幾公里就會遇上黑潮。此處黑潮是以北北東的方向流過,我們採取朝東南方前進,稍微逆向而行的作戰計畫。推測竹筏舟會隨著黑潮偏向北進行,因此可以向東划行到什麼程度,是這次的關鍵。
上午海上的風相當平穩,些許的雲朵緩和了眩目的陽光,偶爾還降起了雨,讓身體能適度降溫,不過若是之後航向與那國島,這樣的狀況是絕不樂見的。古代的航海,只能靠目視陸地的位置來判斷海上方位,良好的視野是絕對必要的。
沿岸一帶尚未進入黑潮,海流很弱,起程後3小時竹筏舟都刻意地向東南前進,想趁這段航程盡量南下。當一行人一路南下到了台東縣和屏東縣的交界處,才得知伴走船不能在沒有申請許可的情況下進入鄰縣海域,只好將船改向東行駛—這當然是三萬年前不可能存在的規則。依據GPS記錄,在海流較弱的此段海域上,伊拉1號正常滑行巡航速度可達每秒0.83公尺,和長苞香蒲舟一致。
上午10時許,向東的航線產生了變化,伊拉1號轉向東北,進入了黑潮海域。原船長察覺背後陸地的角度改變,發現此一狀況,竹筏舟開始奮力向東南划行。
划槳手會定期暫時休息,查看停止划槳時竹筏舟的動向,瞭解海流的影響。10時左右,停止划槳的伊拉1號以每秒0.5公尺的速度向北漂流,2小時之間海流增強,這個數字加速一倍,變成每秒1公尺,確實進入了黑潮本流。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民眾黨領導危機─誰讓嘲笑柯文哲變成一種時尚? | 更多文章 )
終於來到決勝時刻,竹筏舟究竟能不能朝著設定的方向前進?距出航已經過了近7小時,時間來到11時50分左右,伴走船的船長表示,綠島最高峰火燒山的山頂已經出現在水平線上。依照制定的規則,我們不能告知竹筏舟此一資訊,不過幾乎就在同個時間,舟上的內田沙希小姐看到了綠島。其父內田正洋督導表示,內田小姐視力很好,從小總是能最快察覺周圍的變化,擁有一般人少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