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不必過分期待首長的「MASTER」(師)角色,重點在公行專業

健保制度改革不應希冀英明神武的主事者凌空出世,而是以公共行政思維與利害關係人、公民社會共同治理。(示意圖/Pixabay)

2025年我國健保從開辦將滿30年,近兩年來健保政策相關議題也始終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如2024年,為了先滿足各界對於新藥納入健保的期待所推動的新藥暫時性支付,還有病團引領期待的百億癌藥基金等各項在健保藥品納入給付之政策。上述這些僅只是針對新藥部份的兩個次議題,除此之外,尚包含中央健康保險署内部持續推動的資訊系統平台、電子病歷、精準醫療、大家醫計畫、數位醫療等各種不同的政策正在規劃中。

眾所皆知,健保署自從石(崇良)署長上任以來,為了讓臺灣健保永續經營,在各項預算及資源的有限性下,即積極推動各項健保改革政策。在藥品相關政策上也親力親為,出席各項活動,算是當今各部會首長中,媒體曝光率極高的首長。產業界對於他的行動也給予高度的讚揚。2024年6月在一場數位醫療的研討會上,石署長也主動承擔起自費特材在申請給付面的制度問題,拋出「大家都怕管理,那就由健保署主動來協助建立管理平台號召各縣市一起調整。」的善意。這種主動由中央訂出管理規則再與地方協調的態度,顯現其對健保政策的問題具有主動承擔的跨域合作思維。

從上述健保署的各項政策改革而論,健保政策未來所要解決的制度或健保管理問題早已不再只是像管理一個縣市般的觀點出發。等於,不管是誰,只要換了位置就必須換個腦袋,換的腦袋也不再僅只是被動式的認為這只是管理一家醫院或是一個縣市衛生局。換了腦袋後的角色就必須具有像石署長在今年6月的數位醫療論壇場合上說的「那就由我們健保署主動來與各縣市合作,訂出自費特材的管理原則」。這種由中央主動積極發起,再與各不同利害關係人合作,也是未來幾年,健保議題管理者必須兼具的特質。

本文之所以強調這些乃是,2024年7月31日,媒體報導健保署副署長將由桃園市衛生局長劉宜亷接任,健保署石署長也給予劉先生高度的肯定,並說他是一位「醫法雙修的天才」。我們對於未來,醫法雙修天才可以加入健保改革的行列也給予高度的期待,不過在強調是天才的同時,或許可以對公共行政的專業給予另一種不同的要求。

公共行政出身的學子都很清楚,公共行政四個字的英文翻譯是”public administration”。其中“administer”在英文動詞上是指具有行動、執行完成目標的意味。在醫學上administration也用來解釋給藥途徑(Route of administration)。在意念上有一種醫生把脈解決問題的意涵。不管對公共行政界或是醫藥領域,administration這個字都具有一種對問題提出解方的呼應。

我國的醫療衛生體系,過去以來,不管從部門的《組織法》或是外界對於醫師救人的角色期待,都對具有醫師身份的人給予高度的期望。會唸書的人在先天上就被認定是一個懂管理也會管理,且各項都全能的人才,這種思維在醫療領域中更是常見。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專業,在這些先天性上對醫師具有高度期待的想像下被邊緣化。當然,公共行政也像「媽媽持家」一樣,因其低調、細瑣與不被注意的特質,讓這些行政管理面的專業無法如醫師角色般被關注。如果某一天,媽媽生病了,這種持家管理的現象才會浮上抬面被關注。「媽媽持家」比不上醫師救人,本身也是一種宿命,但總不能因為這樣的宿命,在本質上忽略了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何強調,即將來臨的健保各項政策事務之推動,都不再僅只是以這種醫師救人的想像來處理。當前的各種政策改革,似乎少了對「公共行政」專業人員的重視與尊重。太期待聖人與天才治國的思維會不會不夠全面?

在不少醫療領域的組織當中,也頗有許多這樣的思維,如某人在專業領域上不足夠擔任其位置,就委派具有醫師身分的人去擔任行政管理職。從公共行政的管理思維看來,管理一詞始終被視為是一種只要任何人承接都可以接得住的位置,缺乏了對公共行政專業人員的尊重。當然,礙於現行衛生醫療體系所訂定的組織法,在考量首長人員皆沒有對公共行政有過任何的期待,先天條件必須是具有醫師執照的人員,這種在認定上就已設好門檻的聘任用條件,當然也就排除了在公共行政管理上有專業的人員。

本文僅就9月即將上任的健保署副署長新聞曝光一事上提出反思,不管是哪一種天才,或具有多少「師」(律師或醫師),這個「師」不全然只是文憑思維。面對所謂公民化、強調民主自由的國家,未來在公共政策上,必須是要以公、私協力的態度與各利害關係人做溝通,在管理上也不能再以過去那般父權思維管理組織。期許,不管是哪一位接任的副手人選,都應在健保事務上抱著開放的心態與不同的專業合作,唯有知道自己哪裡不足,以更虛懷若谷的心態,才能吸收更多的新知,讓健保永續及國家強大。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審議式 (公民參與) 後的醫療科技評估? 更多文章

*作者為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