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台灣 母胎「藥」均安! 三大學會共頒「安胎治療建議」 醫籲:十大高風險孕婦慎用安胎藥 促醫病共享決策才安心

三大學會共推安胎治療建議,左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黃建霈秘書長、台灣周產期學會詹德富理事長、台灣母胎醫學會蕭勝文理事長及經歷住院安胎治療及高危險妊娠的龍鳳胎媽咪孫小姐。

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每一位願意懷胎的孕產婦、每一個新生兒都彌足珍貴」,但台灣早產率持續居高不下,每10位新生兒中有1位是不足三十七週活產早產兒,發生率更是高於全球與亞洲平均,而早產也被認為是造成小於5歲兒童死亡的最主要頭號原因。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蕭勝文指出,在降低早產率與相關新生兒併發症上,預防並延遲迫切早產的治療(俗稱安胎)是關鍵之一。台灣周產期醫學會詹德富理事長憂心表示,台灣多數民眾雖有安胎意識,卻對安胎治療的安全風險認知不足,而臨床第一線治療亦有優化空間。為此,三大婦產科相關醫學會聯合舉辦記者會,公布最新「安胎治療建議」,呼籲醫界與高風險孕產婦注重安胎議題,關心安胎藥物的使用安全性,共同保障母嬰健康雙平安。

晚育世代慎防早產危機! 高齡與孕期患有併發症的孕婦要注意

晚育成現代趨勢,112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44歲,然而34歲以上懷孕就算高齡產。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指出女性生育年齡增加,併發症風險隨之上升。自110年起,台灣每年每3位產婦就有1位是高齡產子;國內外研究皆指出,每6位孕婦就有1位罹患妊娠糖尿病;有10%的孕婦在孕期間會合併各種高血壓疾患。詹德富醫師指出,懷孕時孕婦心肺壓力本身就大,高齡與孕期患有併發症的孕婦將一旦面臨早產風險與相關治療,恐有較高的安全性問題須重視。

所謂早產是指懷孕週數滿 20 週,但未滿 37 週之生產。分為自發性、破水及醫源性早產,當中醫源性早產通常是孕婦身體出狀況,如罹患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腎臟疾病或高齡、多胞胎導致,近年醫源性誘發的早產比例有逐年升高趨勢,黃建霈醫師提醒,一旦孕期出現早產徵兆或早發性子宮收縮,就要就醫,謹慎進行安胎照護與治療,以延長懷孕週數,為胎兒爭取更多時間待在媽媽子宮內發育成熟,提升存活率,降低嚴重併發症、死亡率與早產後遺症的發生。

建立安胎治療新觀念! 安胎藥物副作用越低母胎更安全

詹德富醫師分享,目前核可用於預防與延遲早產(安胎)的治療藥物有兩類。一種為乙型受體促效劑(β-agonists),因其成份是類似瘦肉精的交感神經興奮劑,可抑制子宮的收縮及強度,但是同時也作用於支氣管與血管,導致副作用發生率高,臨床研究指出孕婦使用乙型受體促效劑(β-agonists)後約有75.5%出現心搏過速、約15.6%會出現心悸11,以及胸悶、胸痛、頭暈、全身無力、呼吸困難等不適感,也有機會發生致命的急性肺水腫;黃建霈醫師補充,學會也於2020年陸續發布公告,提出慎用該類藥物的注意事項,以免引起併發症的風險並危及生命。 (相關報導: 你是這18億人的其中一個嗎?WHO:全球越來越多人缺乏運動,增加罹患慢性病風險 更多文章

蕭勝文醫師表示,若孕婦屬於高齡、孕前肥胖、甲狀腺異常及妊娠相關疾病等高危險族群,使用乙型受體促效劑恐弊大於利。且該類藥物早在2013年被歐盟禁用、英國等歐洲各國也不建議使用13,14,15;美國更因副作用發生率過高而建議減少使用該藥物,顯見歐美各國很早就意識到安胎安全用藥的重要性。所幸另一種安胎藥物催產素受體拮抗劑,健保已於近年納入給付,其僅針對催產素受體作用,精準抑制子宮收縮的專一性較高,臨床研究顯示其心血管作用發生率僅約8.3%、嚴重副作用發生率較低且耐受性佳,能更好地同時確保孕婦安胎的安全性,是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