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暈眩、頭痛的三角關係
診間,有位五十一歲的清瘦女子自稱來自台中清水的高美濕地,主訴這一年多來雙側耳鳴,右側大於左側。剛開始只有右邊鳴聲,斷斷續續的,晚上睡覺時比較明顯,幾個月後就連白天也可以聽見。最近,另外一隻耳朵也變得明顯了。
耳鳴嚴重干擾了她的睡眠。半夜常常醒來,腦鳴嚴重,影響到她心慌意亂。
她的理學檢查正常,聽力只有兩側高頻不對稱聽損,我仔細翻閱她的舊病歷,查到二十年前她有反覆暈眩發作前來醫院求診過。大約在生完第二胎之後,她曾暈眩發作,每次數小時,掛急診時被診斷為梅尼爾氏症。之後轉去耳鼻喉科,診斷修正為「偏痛頭相關之暈眩」(2012年統一稱為「前庭性偏頭痛」〔VM〕)。
這名患者在少女時代就時常頭痛,吹到海風,遇到秋冬季節、睡不好或是生理期前後經常發作,因此她的耳鳴我診斷為耳蝸性偏頭痛,屬於高敏感大腦。
從家族史來看,她的母親常常頭痛,姊姊之前耳鳴發作,採用荷爾蒙治療後耳鳴改善許多。由於患者停經已經兩年且無乳癌的患病家族史,因此我先試用荷爾蒙補充療法。果然,三個月後,耳鳴、失眠、半夜易醒、心悸明顯改善,同時減少了焦慮、咽喉異物感、頭昏眼花等症狀。
這個案例是三十年來在我的門診中經常出現的高敏感大腦原型女性,有顯著的偏頭痛家族史。「前庭性偏頭痛」是暈眩門診常見的診斷,有些伴有低頻聽損,很容易被誤認為突發性耳聾或是梅尼爾氏症。引起的暈眩症有三大高峰期:青春期、生產後幾年,以及更年期。患者男女比例約為1:5。天氣忽冷忽熱、變化大,或是體內環境變化大時(生理期前後)特別容易誘發。
前庭性偏頭痛發作約80%不會伴隨頭痛,而以單純暈眩、耳鳴出現,因此許多患者並不知道是偏頭痛體質的機轉引起的。很多女性年輕時患有偏頭痛,經過幾年,頭痛平息了很長一段時間;生完第二胎之後,因為體內荷爾蒙改變,高敏感大腦的釋放機制轉化成反覆暈眩發作(類似偏頭痛或變形的偏頭痛)。但是,經過十多年的平靜期,到了更年期階段,體內大量缺乏雌激素,身體上百個和雌激素有關的組織器官遭遇空前的壓力,這時敏感的大腦壓力釋放機制就選擇了第三條高速公路—耳蝸系統。這是原發性耳鳴(腦鳴)時常表現的形式。
由此可見,大腦釋壓系統在同一個體的壓力釋放方式,可以在不同年齡,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獨立呈現。
耳鳴、暈眩、頭痛這三條主要的釋壓神經通路獨立出現的情況很常見;也就是說,前庭性偏頭痛暈眩發作時,80%患者是不伴隨頭痛的。同樣地,耳蝸性偏頭痛急性耳鳴發作時,80%患者不伴隨任何頭痛症狀。
大腦的釋壓系統未必需要由掌管頭痛的三叉神經來參與,這個新觀念的提出與求證至關重要,更是目前臨床上最需要突破的轉捩點。前庭性偏頭痛是發作性暈眩症最常見的診斷,是我三十年來苦口婆心宣導的觀念,但是國際制定的診斷標準把偏頭痛的剛性診斷當作前提條件,造成臨床上一半以上的病人無法診斷,或是錯誤地統稱「梅尼爾氏症」。
1979年,「良性復發性暈眩症」(BRV)被提出之後,目前國際上也逐漸接受良性復發性暈眩症等於偏頭痛,是變型的偏頭痛。
耳蝸性偏頭痛面臨了同樣的迷惑,一定要有偏頭痛的診斷為前提,在臨床診斷上其實是偏頗的,因為耳鳴本身就是更高級的頭痛。當然,高敏感大腦並非皆表現於頭痛、暈眩、耳鳴如此規律性的三部曲;以反覆暈眩症為最早發症狀,十幾年後才耳鳴,至更年期後開始頭痛發作的「反向三部曲」,在實際病例中也不在少數。
綜合言之,頭痛、暈眩、耳鳴三部曲常見於同一個病人,在不同的年紀單獨發生。女性在青春期多以頭痛表現,更年期後則多以頭暈表現。這三條路徑,異曲同工,卻是殊途同歸。
作者簡介|賴仁淙醫師
台北醫學院畢業,曾任美國哈佛醫學院耳科及神經耳科研究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客座教授、台中榮總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台灣耳鳴學會創會理事長,現任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
他主張治療耳鳴要「全人思考,以人為本」,盡可能少開藥,減低患者的身體負擔,開設耳鳴特別門診三十年來,診療超過上萬個病例,患者遍及海內外。
著有博客來2016年度醫療保健類暢銷書第一名《耳鳴,是救命的警鈴》、2017年度醫療保健類暢銷書第一名《過敏的大腦》,已發行泰文版、韓文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 《耳鳴的腦內大革命》(原標題:耳鳴、暈眩、頭痛三部曲) (相關報導: 經痛不是因為吃冰!她找到元凶竟是這類食物,一戒驚呆:20年經痛好了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游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