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荷蘭作為光子技術的領導者,其成功經驗值得全球借鑒。而在追求科技創新的同時,荷蘭也開始關注傳統知識的潛在價值。極紫外光刻技術(EUV)雖然不直接影響AI的訓練或微調,但它能製造出更先進的晶片,從而提升處理器的性能,使其更適合處理複雜的AI任務,包括原住民傳統知識的AI應用。
1.大數據與傳統醫療:智慧治療方案的未來
原住民傳統醫療知識豐富多元,不僅療效顯著,更蘊含著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台灣賽夏族人通過觀察猴子食用「田代氏澤蘭」以止血癒合傷口,啟發他們使用該植物治療刀傷與蛇咬傷。排灣族人也注意某些鳥類會在特定礦石上磨銳喙嘴,發現這些礦石具有殺菌消炎功效。就文化差異來說,不同族群會針對不同用途而使用相同植物:例如,阿美族用「艾納香」為產婦在分娩後洗澡清潔。對魯凱族人來說,「艾納香」葉子則是用於治療癒合刀傷。相同族群會針對相同用途卻使用不同植物,例如,桃園區三光村的同一家族各自使用烤焦甘藷與番石榴嫩葉用以治療腹瀉(阿將伊崮喜瀾,2018)。
國際的澳大利亞原住民利用尤加利樹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啟發現代醫學研究(Mani等,2021)。非洲馬賽族從獵豹排泄物中發現抑制寄生蟲的物質,為驅蟲藥物開發提供線索。
透過AI大數據分析,我們能深入挖掘原住民傳統醫療文化,提取其精華知識,並開發靈活智慧的治療方案。AI可歸納最佳用藥方式,預測未來氣候變遷下的植物適應性。這些多樣化傳統知識,正是AI學習的絕佳素材,有助開發更具靈活的治療方案。
2.從星象到腸象:傳統預測術與現代氣象學的碰撞
就「星象」而言,安第斯山的農民透過觀察星座來預測氣候條件。當六月雨季開始前的幾個月,昴宿星團(Pleiades star cluster)特別明亮時,農民預計降雨會準時而進行播種。昏暗的星座意味降雨將會延遲,農民會跟著延後播種。這種一年一度的觀測不僅是傳統儀式,更具有相當的科學依據(Orlove等,2002)。
在「厄爾尼諾現象」期間(During El Niño years),來自太平洋的高速風擾亂來自亞馬遜地區溼氣的熱帶空氣流動,從而延遲降雨到來,導致氣候乾燥。「厄爾尼諾風」使得雲層在安地斯山脈上空積聚,遮擋夜空,導致昴宿星座顯得更加暗淡。在正常年份,亞馬遜氣流會如預期帶來降雨,並阻止雲的形成,使得星座顯得明亮。因此,當地居民能夠從環境中觀察這些訊號來預測氣候條件並做出相應計劃。
(相關報導:
點教育》我們應了解另外一位AI教父傳遞的訊息
|
更多文章
)
根據「天體排列」,例如,衣索匹亞南部的博拉納(Borana)牧民會透過觀察名為 “Lemi” 的星星與月亮的排列來預測降雨的開始、結束和強度。他們觀察的日期與時間和“Borana”的曆法月份相對應。例如,牧民會在“Birra”月份(九月)的第十四和第十五個的月亮日晚上9:00進行觀察,以預測主要雨季(Biouttessa, Chamissa, Buufa)的天氣。如果觀察到特定的星月排列,如第一個對齊(月亮和Lemi),這意味著自月亮第一次出現以來已經過了14天,這一年被當地稱為“Gonchera”,這種排列被解釋為下一個主要雨季開始延遲和提前結束的指標(Ayal,2017)。
特別的是,Borana 族牧民也會利用「動物內臟」進行短期天氣預測-“Uchuu”,他們會解讀宰殺動物的腸道來預測未來天氣。包括乾旱程度、持續時間與受影響地區。族人會根據動物腸道內的食物量、血液顏色及淋巴結的情況來判斷雨季來臨:如果在小腸和大腸中看到食物量較多,預測就會是正常降雨季節;反之,如果食物量少,則預測乾旱季節。淋巴結的厚度和顏色也能用於預測,較厚的淋巴結和大腸表示即將有雨季來臨。這些肚腸預測系統主要用於短期天氣預測,可達2至3個月(Ayal,2017)。
3.光子晶片與語言隱喻:AI文化洞察力的提升
原住民語言蘊藏豐富的隱喻轉喻符號功能,反映獨特的宇宙觀。跟「動物」有關的語言中,例如,台灣的泰雅族用老鼠(Qoli',泰雅語)比喻「偷吃」;青蛙(Qpatung,泰雅語)形容「大肚子」; 「狗」(hozil,泰雅語)指「遭受非議」(原住民族文獻, 民111年)。因此,為了期盼小孩子能夠順利長大,民族耆老在為小孩取名時,為了遠離「惡靈」(lyutux,泰雅語),通常會用昆蟲(kumay/amay,泰雅語)、猴子姿態(sarut/slubay,泰雅語)等為小孩取名。另外,中美洲的馬雅文化中,也有藉著動物靈體與族人合一,以呼應超自然力量(Gary,1994)。
就「植物」而言,排灣族將治療香港腳的「金劍草」比喻為細微呵護的「母親草」;將具有避孕殺精功能根系的「燈稱花」植物比喻為「陰暗樹」。國際原住民語言亦存在相似的隱喻轉喻符號功能,例如,北美的納瓦霍族以「風」(nilch'i)代表生活來源、溝通手段和每一個納瓦霍人的靈魂,反映他們對大自然的敬畏(Hall,2011);非洲的桑布魯族以「蜜蜂」(nkanyit)比喻勤勞智慧,體現重視社群合作價值觀。
光子晶片技術能顯著提升AI的語言處理效率,使其更深入理解原住民語言中的隱喻和文化內涵。解構原住民語言隱喻,AI可深入理解其文化內涵,預測哪些傳統智慧可在當今的氣候變遷下能夠派上用場。例如,代表太陽的「火之眼」(Ramanujan,1999)與墨西哥 Duwamish 族稱呼水源源頭為「水之眼」(Ojo de Agua)的比喻,可分別啟發開發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和水資源管理技術(Pastro,2006)。這不僅可幫助文化保存,更可為AI科技創注入新靈感,藉不同認知型態而快速增進其邏輯推理能力。
4.EUV技術與生態智慧:環保節能新應用
例如,借鑒約克角的因紐特人(Cape York Inuit)和熱帶雨林區原住民的智慧,他們通過觀察特定苔蘚生長的岩石微觀結構,發現苔蘚具有調節溫度和濕度的能力(Nisbet,2015),可用於製造節能環保的溫控系統。仿效印度原住民觀察螢火蟲發光與氣象的關係,而製造高敏感生物感測器預測天氣;借鑒安第斯山原住民利用羊駝毛中空結構,製作保暖透氣服飾,而開發高性能戶外運動裝備(Islam等,2022);或者,參考辛巴威馬孔德人(Makonde District, Zimbabwe)透過觀察螞蟻的活動規律,以預測降雨乾旱(Sibanda 與 Sibanda,2021),藉此研發奈米級的環境監測傳感器。
這些創新應用不僅可提高能效,減緩氣候變遷,更能為原住民社群創造經濟價值,實現科技與傳統智慧雙贏。
5.跨領域整合:傳統知識與可持續發展的雙贏
積體光學和EUV技術發展,為跨領域合作提供了絕佳的舞台。緊密結合人類學、生態學等學科,可全面理解傳統知識脈絡,預測其未來應用潛力:
例如,洛杉磯地區原住民透過觀察蜂鳥遷徙路線而預知季節變化(Lyon與Wood,2023),這種結合生態的研究可開發精準生態監測系統。因紐特人(Inuit)根據海冰的質地而判斷海豹分布情況,上述可透過氣象專家與材料專家合作,轉化為冰層遙感技術。非洲馬賽族從特定品種的鳥鳴中預知獅群活動,這種情況亦可提供動物與聲學專家攜手破解其奧秘,並研發動物行為監測設備。
6.智慧傳承:原住民與AI科技的永續未來
連結原住民智慧與西方AI科技「雙向知識」(Two-eyed seeing)的跨域協作,建立知識資料庫,進行口述歷史採集,支持民族語言教育(Bartlett等,2012)。不僅可產出超前的科學研究成果,更能為原住民社群創造長期就業。引入AI培訓和產學合作,幫助原住民掌握現代科技,成為傳統與尖端的橋樑,打造可持續發展的AI創新生態。重視原住民文化保護傳承。鼓勵原住民青年學習傳統知識,成為文化傳承創新者,並獎勵其成長為複合型人才。
當我們展望未來,融合原住民智慧與前衛科技的創新場景令人振奮:
台灣 Tayal 族的某一位工程師開發了基於傳統編織圖案的光子晶片,以幾何結構蘊含先祖洞見,提高運算力30%,降低耗能20%,開闢光子產業新路徑。
紐西蘭 Māori 族的某一位生物學家利用祖先的航海天象知識,研發出不需依賴衛星、精準至厘米級的全球定位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