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南韓女權作家》不婚不育、孤獨死攀升,「多元成家」能否成為社會解藥?

南韓女性主義作家、《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作者洪承銀與她的兩名伴侶、寵物一起拍攝全家福。(洪承銀提供)

南韓與台灣同樣面臨不婚、晚婚和少子化現象。為了保持以家庭為核心的國家穩定和足夠的人口支持經濟發展,政府專家們絞盡腦汁,卻始終未能有效改善。為什麼現代人不願意結婚?人們真的不想組建家庭,互相守護照顧嗎?事實上,傳統婚姻帶來的責任和約束,導致許多人對婚姻望而卻步。

基於希望人們能自由選擇組建親密關係或家庭,並且獲得法律保障,台韓都有團體積極推動相關改革。在台灣,2013年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將「多元成家草案」送進立法院;在南韓,在野黨國會議員去年提出「生活伴侶法案」,以賦予同居者相當婚姻權利和義務。然而,這兩項法案都遭遇大量反對。

南韓女性主義作家洪承銀在接受《風傳媒》採訪時表示,在無法提高結婚率的情況下,若「家庭」作為獲取福利或社會救助的最小單位是有效的,那麼擴大法律上對婚姻的定義,讓更多的關係形式獲得法律保障,也有其必要性。這在一些歐洲國家已經行之有年,例如法國的民事互助契約(PACS),藉由擴大法律上承認的伴侶範圍,讓人們不必結婚即可享有類似夫妻的法律權利保障。

南韓女性主義作家、《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作者洪承銀。(洪承銀提供)
南韓女性主義作家、《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作者洪承銀。(洪承銀提供)

婚姻作為家庭的基礎是否已經過時?在浪漫愛的描繪中,婚姻常被視為兩人因終身忠誠而結合。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更將婚姻定義為「一男一女為終身享有對方性器官使用權所成立之結合」。

洪承銀指出,人們有權重新詮釋「婚姻」這個詞彙,無需受限於傳統狹隘的定義。她提到,南韓已於2015年廢除通姦罪,而她認為,在婚姻中,個人性自主權利應當被視為基本權利,這應該是所有伴侶在協商和訂立「性排他義務」之前的前提條件。

「我以前覺得婚姻是愛情的完滿狀態,或是保障伴侶性獨佔權的制度。如今,我希望婚姻能夠被定義為『只要雙方願意,隨時可以建立;只要願意,隨時可以解除的協議』。」她強調,最理想的狀況是,國家能夠保障每個人的基本生活權利和尊嚴,即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或家庭形式並不符合傳統的標準。

被排擠的愛、關係、家庭

為何多元成家引發如此大的抵制?洪承銀認為,可能是因為傳統婚姻制度和家庭被視為維持生產力的重要機制,承認多樣的關係可能會削弱國家對出生率等方面的控制,因此引發反對。

南韓約有34.5%的家庭為單身家庭,單親家庭、LGBTQ伴侶、跨國婚姻家庭及移民家庭等「非主流」家庭正面臨不同程度的偏見。她說,選擇不婚的人經常會聽到「一個人生活,老了怎麼辦?」等言論,這些言辭似乎反映了維持現有控制體系的意圖。

「儘管如此,我們已經看到許多不同類型的家庭存在,並將繼續存在。我們的社會早已變得多元化,我希望能傳達這一點。」洪承銀本身是一位多邊戀者,現正與兩位戀人交往。然而,她提到,其中一位戀人因多邊戀者身份而遭到學校停學的處分。

LGBT、同志驕傲月,美國匹茲堡驕傲遊行,小女孩在彩虹旗下玩耍。(AP)
L美國匹茲堡驕傲遊行,小女孩在彩虹旗下玩耍。(AP)

這樣怎麼教小孩?

洪承銀指出,南韓社會對同性戀的偏見甚至有加劇的趨勢,而同性婚姻合法化和反歧視法案的立法進程已經停滯超過十年,反對聲音經常以「這樣怎麼教小孩」為由。 (相關報導: 被台灣同婚專法遺忘的有情人:在「反中」氛圍下,仍懷抱希望的兩岸同性伴侶 更多文章

例如,網絡上的「避雷酷兒電影清單」列出了500多部全球酷兒電影,一些圖書館甚至因此撤下所有與青少年性教育有關的書籍,理由是這些書籍可能會讓青少年性觀念混亂。她譴責這種行為反映出不平等對待孩子的觀點,讓青少年因缺乏信息而暴露在錯誤的信息中,增加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