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糖尿病相伴的剪刀手阿嬤
有一次我在廣播節目中分享,如何在家就能自己做出比外面買的更入味好吃的滷豆乾,而且我這個主持人也在錄音現場吃的津津有味。忽然有聽友Call-in 進來,有點生氣又有難過地抱怨:「你們不要再說了好嗎?我都吃不到!」她是一位糖尿病患,眼睛失明,雙腳截肢,每天只能在床上聽收音機過日子的老寶貝,別說到廚房做菜,就連下床上廁所,對她來說都是奢求。
她的來電對我衝擊很大,原來我正用自己的快樂在傷害著她。
當下我決定要親手做滷豆乾送給她吃。對於我突然來訪,她熱淚盈眶,抱著我哭了好一會兒,用雙手不斷溫柔地撫摸我的臉,想像我的長相;讓我有一種彷彿是她女兒的錯覺。我用叉子餵她吃滷豆乾,一口又一口,邊聽她娓娓道來她的故事:她年輕守寡,一個人扶養孩子,不斷打拼買了一棟透天厝。年輕的她堅強又果敢,而現在的她,卻因為糖尿病臥床,好像只能等死。而且因出門得麻煩兒子背,也不出門理髮,隨手拿起床頭的剪刀,自己隨便亂剪,覺得自己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好想死了算了,但她不能死,因為她女兒為了照顧她,至今未嫁。
「剪刀手阿嬤」是我們給她取的外號,她很喜歡。今年76歲的她,雖然被糖尿病折磨到不想活太久,但是她很堅強,也不埋怨,至少子女對她很孝順。自從與我們一起學習愛笑瑜伽之後,她理解,雖然快樂不能強求,但只要每天嘻嘻哈哈,保持感恩心過一天,就能過得很快活。
距離我們上次去看她,已有一年,現在她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從收音機聽我在廣播節目中,傳來「Ho Ho Ha Ha Ha」的大笑聲,透過無線電波跟我們在空中一起唸順口溜,唱有趣的改編歌。那天她坐在床上,雙手舉高,大聲喊著:「非常好,非常好,耶!」那開心的樣子永遠烙印在我心中。雖然她已沒有雙腳,也沒有眼神,但她不知道自己當下有多美。現在她常常打電話Call-in 到節目哈哈大笑,聽到她的笑聲,希望她不論活多久,都能保持這樣的笑聲。
面對糖尿病要謹慎,但也不必絕望
糖尿病如同高血壓,是國人再熟悉不過的慢性病了。根據國民健康署於2023年統計,目前全國約有二百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二萬五千名的速度持續增加中,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糖尿病及其所引發的併發症嚴重影響國人健康,也讓醫療負擔相當龐大。
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等。
在台灣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與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有極大相關性。糖尿病除了致死率高,導致殘障的機率也很高。患者發病後十年,發生血管與神經病變的人數高達30%到40%,其中包括眼部疾病與足部潰爛,都可能會導致失明或截肢等致殘狀況。此外,也可能會引發腦血管疾病,進而導致中風無法正常行動。
(相關報導:
【下班經濟學】眼睛3警訊竟是洗腎前兆?醫曝糖尿病5秘訣永遠不洗腎!
|
更多文章
)
另外,比例高居世界第一的台灣洗腎人口當中,有25%到45%也是因為糖尿病控制不佳,最後導致終身洗腎。林口長庚醫院的營養治療科主任林嘉鴻醫師指出,常見的第2型糖尿病,包括體重減輕、容易產生口渴與飢餓感、時常疲勞等等都是其徵兆,但有些症狀容易被忽略,如視力模糊、頭暈、皮膚發癢等。身上或頸部若有不明黑色素沉澱,也有可能是胰島素出現不正常的警訊,應及早檢測。有些對糖尿病不夠理解的人,若不幸被確診為糖尿病前期,容易感到絕望。
但其實經過許多專家證實,只要能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轉的。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曾表示,做好體重和腰圍控制,定期檢查血糖值是否超標,就可以有效降低五成以上糖尿病發生風險。身邊也的確有朋友在糖尿病前期,就靠飲食與運動而有所改善,不需要服藥。
老年糖尿病患的照顧需多費心
糖尿病也是老年人口中非常普遍的健康問題。依據衛福部的統計,2023年國人65歲以上高血糖的機率高達27%,不僅逐年攀升,也讓老年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馬偕醫院的外科部醫師黃萱與台安醫院的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毅欣,曾於《內科學誌》發表對於高齡糖尿病患相關研究表示,年齡老化後,胰臟胰島素分泌不足、肌肉與肝臟胰島素阻抗上升,是高齡患者患罹第2型糖尿病相關的致病因素。
平常來我們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上課的長輩,有相當高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症狀。患有糖尿病的長輩,通常血液循環都很差,也容易水腫,所以在寒冷的冬天,我都會特別準備電動泡腳機,讓長輩泡腳,配合足底按摩器使用。每當看著長輩脫下鞋襪後,雙腳顏色暗沉腫脹的樣子,總是十分不捨。
我也常提醒長輩,在修剪趾甲時要特別留意,不能剪的太短或太深,指甲周圍的皮膚也要避免修剪太多;皮膚乾燥就要塗凡士林或乳液,減少出現傷口機會;因為糖尿病患一點小傷口都很難癒合,更何況是身體機能已退化的老人家。建議有糖尿病的長輩盡量隨時穿好鞋襪,不要穿涼鞋或拖鞋,若有灰指甲或香港腳也都要特別注意護理。
運動可以促進血糖代謝能力,尤其有氧運動最好,協會安排很多有氧運動課程,像是愛笑瑜伽、徒手肌耐力、彈力球、彈力帶、繩梯、跳舞、以及北歐健杖等,其中健走是我們從成立協會以來就一直維持的課程之一。據點在體育場旁邊,我們總在上午十點前開始健走一個小時,之後在樹蔭短暫休息,喝水吃小點心;長輩最喜歡這種團體的感覺,運動要感到開心才能長久做下去,一群人一起運動,互相鼓勵,效果特別好。
糖尿病的長輩因血糖不穩定,絕對不能餓到,萬一發生頭暈、手抖、冒冷汗、無力、心跳加速或嘴唇發麻,都是很危險的低血糖症狀,此時就需要立即補充糖分。例如上午十點在據點辦演講活動,通常十一點半,不少長輩陸續都神情渙散了,只因為肚子餓了需要進食,所以我們會在教室後方放置茶水與小餅乾等。長輩們出遊時,也都喜歡帶零食和大家分享,像餅乾、酸梅、潤喉糖、茶葉蛋、水果等,這些分享食物的舉動,其實也是幫血糖不穩的長輩補充身體所需的糖分。
(相關報導:
【下班經濟學】眼睛3警訊竟是洗腎前兆?醫曝糖尿病5秘訣永遠不洗腎!
|
更多文章
)
抗拒不了美食誘惑,是大部分人都會有的困擾,全家人同桌吃飯,卻限制有糖尿病的長輩不能夾某樣菜,真的是一種虐待,所以控制血糖應該是全家人一起努力的飲食習慣。但低油、低鹽、低GI(升糖指數)、高纖食物,要變得好吃,真的很考驗家庭主婦/夫們的廚藝。為此,杏一社區藥局經常派藥劑師與營養師,來據點為長輩進行健康促進講座,營養師跟我們分享了讓健康食物變美味的祕訣。首先,要讓食材多樣化,可以使用胡椒等辛香料來增加香氣,或者加檸檬、醋等,以酸味代替鹹味,刺激味蕾增加唾液就可讓食物變得更美味。或是用改變處理食材的方式,例如烘烤,來變換口感與視覺效果。但要記得,升糖速度超快的食物,像是勾芡、粥等,千萬要避免。
此外,也不要一昧的限制特定食物,並試圖開發不同口味的喜好,都是可以嘗試的作法,畢竟改變飲食習慣需要時間。外食的時候也盡量點套餐給長輩,比較容易確定長輩吃的是否過量,並符合健康餐盤(早晚一杯奶、豆魚肉蛋一掌心、飯跟蔬菜一樣多、菜比水果多、水果每餐一拳頭、堅果種子一茶匙)概念,都能讓飲食控制越來越容易。
為了因應越來越多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醫療與照顧相關衛教知識宣導,衛福部委請中華民國糖尿病研究學會,於2019年編印了《老年糖尿病臨床照護手冊》,做為第一線醫療專業人員照護老年糖尿病人的重要參考,也希望社會大眾能對老年糖尿病有更多認識。
作者介紹|王淑芳(嫚嬣)
礦工的么女,前電視台財經新聞主播。在父親憂鬱久病自縊後,陪伴母親走過獨居自立、自主、自理老化的過程。發起三重愛笑俱樂部、創辦新北市愛笑瑜伽協會,並於三重在地經營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召集年長者組成「愛笑寶貝志工團」,關懷足跡遍布新北市各地養老院、安養機構。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合格運動保健師■新北市愛笑瑜伽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愛笑瑜伽協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協會理事■「幸福酸甘甜」廣播節目主持人■2022年新北市好人好事代表■中華民國廣播商業同業公會2020年「優良廣播節目主持人獎」■中時電子報「健笑人生」專欄作者■2023年世界愛笑日在新北活動主辦人■2023年第一屆台灣大笑比賽主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