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1996年,德國曾每年對富人資產徵收1%的財產稅。此後,財產稅停徵。
7月2日,德國稅務正義網絡(Netzwerk Steuergerechtigkeit)和發展組織樂施會(Oxfam)共同發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停徵財產稅令德國迄今損失了逾3,800億歐元(編按:約13.3兆元新台幣)的稅收。
德國聯邦政府2024年的預算約為4,770億歐元,3,800億歐元相當於今年全年預算的80%左右。
研究還指出,自 2001 年以來,德國最富有的100位人士的財富增長了大約4,600億歐元。
打擊逃稅100年
這項名為「不懼怕逃稅」(Keine Angst vor Steuerflucht)的研究調查了德國政府在過去 100 年裡使用了哪些法律手段來防止逃稅。該研究作者米凱拉·阿爾卡(Michaela Alka)和克里斯多福·特勞維特(Christoph Trautvetter)來自總部位於柏林的註冊協會-稅務正義網路。
研究寫道:「絕大多數人實際上支持重新引入財產稅,但同時擔心富人可能會為了避稅而將資產轉移至國外。」
自德國1972 年實行移居他國稅(Wegzugsteuer)以來,富人將個人住所遷徙至國外變得更加昂貴。研究指出,「富人在遷出時必須將其在德國總資產的大約三分之一上交。」
德國7名億萬富翁在該法律生效前移居海外。2010年保時捷家族遷出時,立法者對相關法律進行了修改並堵上了漏洞。如今富人只有在其資產繼續留在德國納稅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免稅移居。
鮮為人知的稅種
將企業全部或部分地遷往國外也可能導致高昂成本。像「脫離稅」(Entstrickungsbesteuerung)和「業務功能轉移稅」(Besteuerung von Funktionsverlagerungen)這類鮮為人知的稅種,可令業主在企業外遷時「需將其在德國所積累的近一半資產上交。」
最後研究指出,自2017年實施「金融賬戶涉稅資訊自動互換」(Automatic Exchange of Financial Account Information)以來,傳統的跨境避稅行為也變得更加困難。德國可以從超過100個國家獲取關於德國納稅人的賬戶訊息。
研究結論:認為億萬富翁會因重新引入財產稅而攜資外遷的說法不足為信。也沒有理由擔心實施財產稅會導致德國失業率上升。
恢復財產稅「可行且迫切」
該研究作者對德國稅收立法總體上給予了高度評價。「德國在過去幾十年制定了全面的、國際領先的稅法規則」來打擊逃稅,這些法規令稅收逃避「變得極其困難,甚至完全不可能。」
研究認為,重新徵收財產稅因而「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迫切需要的」。
德國基本法第 106 條明確規定了對財產徵稅的可能性,並指出稅收所得歸各聯邦州所有。
然而,聯邦憲法法院於1995年裁定,此前對財產徵稅的方式違憲。此外法官還批評認為,當時用於評估房地產徵稅的估價基準過時,且估值過低。
科爾政府暫停徵收財產稅
當時由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黨組成的聯邦政府決定不按照法院的要求對房地產進行重新估值並提高徵稅。政府在給出的理由中提到了當時高達 53% 的最高個人所得稅率。如今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為 45%。
隨後,科爾(Helmut Kohl)領導的聯邦政府暫停了對財產稅的徵收。但財產稅本身並沒有被廢除。
1996年是徵收財產稅的最後一年。這一年財產稅收入為46億歐元。在進行財產計算時,每個家庭成員有大約6萬歐元的免稅額,且債務部分也可以從財產中抵消。
研究估計德國自停徵財產稅以來損失了3,800億歐元的稅收是基於這樣一種假設,即停徵後每年的財產稅收入,仍按照停徵前最後幾年的年均稅收水平繼續增長。
按照這種算法,2023年財產稅稅收本應達到300億歐元左右,自停徵以來流失的財產稅至少達3,800億歐元。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報導: 堅持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歐盟公布官方說帖、詳細解釋中國政府補貼狀況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