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產生連結的方式中,「身體接觸」是最有感、最簡單的方式。在嬰幼兒時期,父母可以多給予按摩,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善意,父母也可以多擁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意,這些都是自然且深刻的身體接觸方式。
在莃莃還是嬰兒時,我會刻意多擁抱她。隨著她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主見,我會提醒自己無論多生氣,都別拒絕她的擁抱邀請,以及無論我如何渴望擁抱,都要遵從她的意願。
我希望能讓她理解,她擁有自己身體的自主權,可以依據自己的意願與他人進行身體接觸。我也期望我們的擁抱是來自於她的意願而非強迫,這才是足夠好的親子互動,能產生正向的連結感。
她一開始都很樂意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但約莫在四歲之後,我遇到了挑戰,她不會那麼輕易答應擁抱。就像有次,我詢問她:「媽媽,可以抱抱你嗎?」
她竟然果斷回答說:「不行!」正當我感到挫折,沒想到這麼快就迎來孩子不願擁抱的時刻。她又說:「媽媽,你應該要嘟嘴!」
我本來不願嘟嘴,但她卻十分堅持,我只好嘟起嘴巴,看看她到底在耍什麼把戲?沒想到她竟然撫摸我的頭,輕聲問:「你怎麼啦?」這口氣像極了她難過時,我會詢問她的語氣。
當時,我還不太能夠理解她的意思,只覺得莫名其妙,明明就是她叫我嘟嘴,怎反過來問我,於是我理所當然地說:「是你要我嘟嘴的啊!」
她搖搖頭,並對我說:「媽媽,你要說:『因為你不給我抱抱。』」我照著她的說法,說了一遍。
她馬上用安撫的語氣對我說:「來,我給你抱抱。」然後,她整個人瞬間就鑽進了我的懷裡,露出幸福的表情。
也許你和我一樣,心想:「那一開始直接擁抱就好了啊!為何還要拒絕?」後來,我經歷好幾次類似的互動,我才理解她並非不想擁抱,而是想製造「中斷連結」的狀態,好讓我們「重新連結」時更有感。
就像是夫妻吵架,當對方開始放軟、道歉時,你仍不願接受道歉,並採取冷淡的態度,拒絕與對方的示好。有時候,我們並非再也不要與對方和好,而是想讓對方明白,自己受到很大的傷害。說穿了,就是為了更親密的靠近,才拒絕接受道歉。
在孩子哭鬧時,也會出現這樣的矛盾狀態。當你想去擁抱他時,他會把你推開,但當你因此離開時,他又會把你拉住、不願讓你離開。父母會感到矛盾與挫折,究竟要給孩子擁抱,還是暫離現場,讓他獨自冷靜。
請父母提醒自己,孩子並非不願意與你連結,只是有些情緒還過不去,不知如何向你表達。此時的他,非常需要你的協助,因為他很想與你連結,但找不到適合的方式與狀態。
在「衝突之後」與「和好之前」的期間,對父母與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挫折與難熬的時光。此時,父母要做的就是堅持連結,去理解與反映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你正在努力與他建立連結,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我知道你現在很不想吃藥。」這能讓孩子知道你們是隊友,而不是敵人。
同時,父母要盡量避免自己說出「我不愛你了!」「給我出去,你不是我的小孩!」或「我討厭你!」之類中斷連結的語言。
另外,有些孩子會為了取得連結,而採取不恰當的身體接觸。當孩子情緒失控而大打出手時,父母需要確保自己與孩子的安全,並避免對孩子動粗,以及不斷嘗試與孩子產生連結。
一定要先同理孩子的心情,再處理孩子的問題。因為在育兒的過程中,從來都不是孩子要走進父母的心,而是父母要走進孩子的心,因此父母要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創造連結的感受。當父母願意走進孩子的心時,孩子就能獲得充分的愛與理解,進而安心地走出自己的世界,與外界產生正向的連結。
透過遊戲來建立連結感與歸屬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連結感與歸屬感都是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連結感是人與人相連的感覺,而歸屬感比較像是一種身分認同,認同自己是屬於某個團體,並且是被接納與認可的。這兩者對孩子來說都相當重要,能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
因此,父母在陪伴孩子遊戲時,可以多給孩子足夠的連結感與歸屬感。
在遊戲中給孩子足夠的連結感
「躲貓貓」和「 123 木頭人」,都是促進連結的遊戲。因為這些遊戲的過程,都是從看不見到看見,也就是「中斷連結」到「重新連結」的歷程,這能強化連結的體驗。
在孩子出生後不久,父母就會用雙手遮住自己的眼睛,並對孩子說:「你看,我不見了!」接著,雙手再次張開,露出雙眼說:「我又出現了!」這簡單的舉動,孩子就會綻放笑容。
當孩子長大至兩、三歲時,就會進化成更有趣的「躲貓貓遊戲」。每當我與莃莃一同投入這種遊戲時,她常讓我感到既無奈又好笑。她經常在躲藏後向我高聲宣告:「媽媽,我躲好了!」但大人都知道,只要循著聲音,就能輕鬆找到她的藏身之處。她的笑聲,永遠能夠讓我找到她藏匿的位置。有時,在我出發找她之前,她就會在藏匿的位置發出笑聲。有時,她會直接衝到我面前,大笑說:「媽媽,我在這裡啦!」
在台灣疫情肆虐的期間,我會與好友鍾宛貞視訊,雖然她本身未有孩子,但她其實是個「孩子王」,特別會「玩」小孩,我的孩子常被她玩到沒電。
我與她視訊時,她巧妙地運用語言與音調,讓莃莃在房裡四處奔跑,她反覆向莃莃說:「我要抓到你了!」莃莃每聽見一次,就會歡樂地加速奔跑。這有點像進入小學之後,小朋友會玩的追逐遊戲。
從那之後,當我晚上外出工作出現空檔時,我就會和孩子進行視訊,玩起追逐遊戲。孩子在屋裡奔跑時,她不僅享受到運動的樂趣,也感受到親子間的連結。
如今,孩子成長於網路原生世代,雖然我們無法避免網路世代的到來,但網路只是一種中立的媒介,當我們能適當使用網路,就能促進我們與孩子之間連結感,滿足他的歸屬感需求。然而,若父母過度使用網路,則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
在家庭中進行競爭型遊戲時,若父母過度執著輸贏,難免傷了家庭和氣,以及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因為年幼的孩子,根本難以勝過成年人,就像在我就讀國小時,常和年長的哥哥們玩〈大老二〉撲克牌遊戲,我從未贏過,即使手上有好牌,也難逃慘敗的命運,使我一度懷疑自己的智商。
相對地,合作型的遊戲參與者則是同伴關係,需要共同合作來完成任務,就比較不會有輸贏的問題。就像是 Nintendo Switch 的《超級瑪利歐派對》的河川生存戰,四名玩家不僅需要合力划船,還要從各種合作類型的小遊戲中取得高分,來延長划船的時間,以抵達終點。在建立歸屬感方面,父母可以和孩子多玩合作類型的遊戲,可以是桌遊,也可以是電動遊戲機。甚至,父母也可以生活中發揮創意,把平凡的日常瑣事變成了有趣的合作遊戲。
就像是那天早晨,我要求莃莃刷牙洗臉,但她表現出強烈的抗拒時,我靈機一動,拿出三分鐘的沙漏,模仿「奇妙救援隊 2」的語氣,告訴她:「現在,我們接到一個緊急任務,在三分鐘之內,沙漏流完之前,完成刷牙與洗臉的任務,妳可以辦到嗎?」莃莃的眼睛立刻變得明亮,充滿活力,她隨即點頭答應:「嗯!」接下來,我們手牽手,小跑步去浴室,我刻意製造緊張氛圍說:「來得及嗎?來得及嗎?我們要快一點!」她特意走回房間觀察沙漏的進度,她以冷靜的口吻對我說:「媽媽,不要急,我們一定來得及的!」後來,她以從容不迫的步調,完成刷牙、漱口和洗臉的動作。
另外,我也經常和她玩「岩漿遊戲」,想像地板都是岩漿,我們必須藉由踩踏物件,避免被岩漿灼傷。在這遊戲中,我們會互相支援,共同尋找可踩踏的物件,以確保雙方安全通過。透過這樣的遊戲方式,父母能製造出一種緊張但愉快的氛圍,就像是在愛情心理學裡常提到「吊橋理論」,相較於短而堅固的木橋,走過搖晃吊橋的男性們,更容易受到女子的吸引。
里昂 ‧ 溫德沙依德是一位心理學家,他在《好好去感受 3》進一步解釋,一個令人興奮但不至於讓人不知所措的經歷,會增加多巴胺的分泌,讓人誤以為是愛情萌芽。
因此,在與孩子遊戲玩合作遊戲時,偷偷加一點緊張元素進去,就能起奇妙的化學作用,讓孩子更喜歡你,也讓孩子更願意合作、更有歸屬感。
作者介紹|胡瑋婷
在專業上,是一名諮商心理師。在生活上,是一名母親與妻子。
理想是成為自己人生的最大玩家,來到這世界,就是要體驗與玩耍,以及與家人創造值得回味的經驗。
現為靜宜大學和知心心理諮商所合作的諮商心理師,以及《親子天下》、《女人迷》、《女子漾》與《方格子》等網路平台的創作者。著有《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專家》。
FB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waitingourlife
聯繫作者:waiting107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