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自己的信念,我們只能對一小部分的真相視而不見。
葛拉漢
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是美國華爾街的傳奇人物,被稱為「現代證券之父」。他的著作《證券分析》與《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在西方享有極高的聲譽,被稱做「投資者的聖經」。葛拉漢開創價值投資的先河,其思想啟發和影響一大批後來的頂尖證券投資專家,其中巴菲特就是他的得意門生。
在我看來,葛拉漢只不過是開創價值投資的先河,對於技術面分析與交易策略等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貢獻。所以將其稱為「現代證券之父」似乎有些言過其實,但將其稱為「基本面分析之父」絕對一點也不過分。
我最喜歡他的一句名言是:「聰明的人用不需要聰明腦袋的方法賺錢,不聰明的人用需要聰明腦袋的方法賺錢。」葛拉漢還有一段話,能夠清楚反映出他的理念框架:根據一個古老的傳說,一位聰明人將世間所有事情濃縮成「一切如過眼雲煙」這句話。面臨同樣的挑戰,我大膽的將成功投資的祕密歸結為四個字,那就是「安全邊際」。
由此看來,葛拉漢似乎是沿襲「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理論而發展的分析方法。至少在他年輕的時候,他認為自己能夠預知市場的未來,能夠指出市場應該如何波動。所謂安全邊際,不過就是占市場的便宜。
這位華爾街教父於1976年去世前不久,在接受美國《財務分析師》雜誌(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的訪談中,卻宣布他不再信奉基本面分析派,最終相信「效率市場」理論。他認為,靠證券分析方法中刻意創立的分析技術,再也不能發現套利的投資機會。在他的《證券分析》出版的年代,確實存在這樣的機會,但是現在情況已經大大不同了,當整個投資行業都在用同樣的方式來發掘超值股票時,分析成本就大幅提高了。因此,葛拉漢最後宣稱,他站在「效率市場」理論這一邊。
威爾斯.威爾德
威爾德(Welles J. Wilder)早期是技術面分析指標的推崇者,著名的相對強弱指標(RSI)就是他發明的,他還發現一些其他技術指標或原理,如動向指標(MOM)、市價波幅和拋物線指標等,當時受到不少投資者歡迎。RSI至今仍是被廣大投資者重視的分析技術指標之一。
我手上沒有更多的歷史資料,無法得知威爾德更多的個人經歷。RSI指標應該是最為古老的技術指標之一。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有套「錢龍軟體」沿用台灣的技術指標,其中就有很多是威爾德的發明。雖然現在由於電腦技術的普及,已經愈來愈多的技術指標出現在大家面前。但在中國股票市場建立初期,技術指標在錢龍軟體中的數量並非很多。在我看來,威爾德即使不能算上「技術指標」之父,也肯定是在技術指標形成初期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相關報導:
高股息ETF 00940首次配息金額出爐!7/11近百萬股民能領大紅包
|
更多文章
)
奇怪的是,威爾德最後發表的一些文章中,推翻這些技術面分析工具的好處,提出了當時嶄新的「亞當理論」來取代這些輔助技術面分析指標。在《亞當理論》中,我們可以反覆發現他對於技術指標的評價為「主觀和充滿缺陷」,而宣揚順勢而為、保持彈性、敬畏市場的先進理念。後來我才知道,他所嘲笑的自作聰明、主觀指出市場應該如何做的想法,其實是在嘲笑自己前半生努力的全部結晶。
傑西.李佛摩
《股票作手回憶錄》的主人公李佛摩(Jesse Livermore)對市場本質認識的深刻程度,讓我感到驚訝。書中無數經典名句,在近百年後的今天還被後人反覆引用。不誇張的說,我就是希望靠交易理念制勝的人。本人交易理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凡.沙普(Van K. Tharp)的《交易.創造自己的聖盃》(Trade Your Way to Financial Freedom,簡體書名為《通向金融王國的自由之路》)影響,該書很細膩的講述系統交易的理念。如果尋找源頭的話,可以找到更簡潔且接近本質的讀物《克羅談投資策略》(Kroll on profitable invest strategies)。如果繼續沿著理念之路找下去,我們就可以找到更古老的《股票作手回憶錄》。至此似乎已經無法找到更早關於市場本質、交易理念的著作了。所以說,將李佛摩稱為「交易理念之父」一點都不過分。要知道,李佛摩已死了超過半個世紀,以他的生平所寫《股票作手回憶錄》於1923年初版,幾十年來再版無數次,至今還是每位股市作手的必讀書。
我無法否認傑西.李佛摩是一位天才,同時也是包括我在內眾多投資者的信仰所在。我曾經和一位網友在探討是否應該絕對的放棄思考,改為機械式的隨勢而動時,那位網友建議我看一下《股票作手回憶錄》。有意思的是,我打算絕對放棄思考從而絕對的敬畏市場,也同樣是受到了傑西.李佛摩的啟發。在我看來,其他大師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理論研究的味道;傑西.李佛摩理念中展現出的智慧火花,完全來自於實戰!那位網友並不知道傑西.李佛摩的結局,他的結局確實是所有投機者最最最不願意相信的真相。
傑西.李佛摩曾經用微薄的資金,創造出天文數字的利潤。他曾經破產兩次,但不久後他都能創造出更大的輝煌成績。當他第三次破產時,他選擇自殺。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只留下一千多美元的遺產。這就是傑西.李佛摩的結局。
很多投資者不停的在探討李佛摩隕落最根本的原因。《十年一夢》作者在深受李佛摩啟發後,無奈的接受其死於自殺的事實。李佛摩曾經深刻的指出,期貨交易的三大陷阱為:逆勢、重倉、短線。理論上,如果他沒有違反其定下的三條戒律的話,他有可能失敗、也有可能大幅虧損,但絕對不會走向滅亡。事實上李佛摩經歷過三次破產,前兩次破產後都能繼續用微弱的資金東山再起,並且再創快速致富的神話。
他用自己的死向市場表示屈服、向市場表示敬畏。前兩次破產是財富的崩塌,最後一次應該是信念的崩塌。我相信他是死於絕望而不是貧窮。也許他一生的夢想就是擊敗市場,結果他用最徹底的方式向市場投降。也許在李佛摩看來,他有信心第三次東山再起,但他仍舊逃脫不了第四次破產的命運。如果他的人生使命就是戰勝市場,在看透市場的本質後,他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讓我在此向李佛摩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他的一生是成功的,至少他最終明白不可能戰勝市場的事實。遺憾的是,近一個世紀後的我們,還在試圖否定天才用死來傳遞的資訊。
艾略特
艾略特(Ralph Nelson Elliott)與查爾斯.亨利.道(Charles Henry Dow)是同一類人,他們應該算得上「市場研發部門之父」。預測與交易也許本身就應該使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李佛摩是一個典型的投資者,艾略特是一個典型的研發者。艾略特發明著名的波浪理論,但我似乎沒有看到任何關於艾略特本人利用波浪理論獲利豐厚的報導。的確,艾略特絕對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研究者。
艾略特本人是一位專業會計師,他臥病在床後致力於研究股市,尤其是反映市場運動的「道氏理論」。經過長期研究,他發現股市也有相同的重複現象,並提出著名的波動原理。查爾斯.亨利.道則是道瓊公司的創始人,並且擔任《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同樣的,發表道氏理論的查爾斯.亨利.道,我也只看到他完美預測的報導,同樣沒找到其獲利豐厚的記載。
我至今仍然認為,波浪理論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理論。甚至我相信,如果有一天我想將自己的交易系統升級到更高層次,波浪理論很可能是一把打開大門的鑰匙。但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艾略特為何沒有透過他的理論創造出財富神話呢?本書後面會進行詳細的探討,這裡稍微提示一下:也許波浪理論是一個可以預知未來的方程式,但可惜他無法得出一個唯一確定的解。
江恩
江恩(William D. Gann)也許是最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在市場找到看穿未來的方法,從而賺到天文數字的財富。同樣也有人說,江恩只不過是一個騙子,他靠包裝自己來實現高額的培訓費。據江恩的後代所說,江恩根本沒有給他們留下多少遺產。也許江恩註定永遠是一個神祕人物,畢竟關於他的歷史記載充滿矛盾。
在我看來,江恩理論確實是非常有價值的。我無法否認價格趨勢變化的速度,確實具有倍數關係的特徵;同樣也無法否認江恩百分比回檔能夠經常創造出「和諧」;更無法否認時空轉換的完美。但說實話,什麼江恩輪中輪、時間週期等,我真的沒有弄懂。七、八年前江恩真的是我最崇拜的人,他的理論我經過長時間的研究,那時的動機和大家並沒有什麼不同,也是希望找到看穿市場未來的方法。事實上,在對歷史行情的解釋上,我所知的江恩理論幾乎是經常創造出完美的吻合。如果有人說江恩曾經在市場上賺到天文數字的財富,我絕對不會有絲毫的懷疑。
在我看來,江恩確實也找到預測未來的公式。但遺憾的是,這個能夠預測未來的公式,同樣根本無法給出一個確定的解。就像愛因斯坦所說:「能夠預測未來的公式其中必然存在不確定性。」這說明什麼呢?江恩理論能夠帶來行情的完美解釋,但應用於實盤交易就存在很大的障礙。我曾經在過去數年間運用江恩理論和波浪理論,找到那種傳說中的完美與和諧,但我始終無法將這些絲毫用於實戰中。
(相關報導:
高股息ETF 00940首次配息金額出爐!7/11近百萬股民能領大紅包
|
更多文章
)
江恩和李佛摩有一點本質上的不同。無論《股票作手回憶錄》囉嗦的描述多少細節,最後都能歸納為一句流芳百世的名言。江恩似乎真的有刻意製造神祕感、故弄玄虛的味道。如果你看《亞當理論》,你能夠感受到一種作者轉遞知識的慾望。本書可以歸納為「順勢而為」四個字,但作者為了讓讀者相信這四個字,運用大量篇幅說得稍嫌囉嗦的透澈。江恩似乎給人一種欲言又止的味道,並且勾起讀者探索未知的慾望。這一點在江恩的著作《時空隧道》中可以反覆體會到。所以說,如果有人認為江恩是一個善於製造神祕與幻覺的魔術師,從而大賺觀眾鈔票的人,我絕對不會反對。
江恩和李佛摩還有一個非常奇特的共同點,那就是意識裡對市場無比的敬畏,潛意識裡又有一種無法克制的、征服市場的慾望。江恩《華爾街四十五年》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停損點」三個字,似乎同時在向我們傳遞一個有意思的提示:對於我這樣的預測高手來說,規則的重要性都還大大高於預測。從「計畫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計畫」中可以清楚感受到一種對市場策略化的敬畏。說到江恩對於征服市場的慾望,我想大家都深有同感。其實,能夠把這種慾望描繪得淋漓盡致的,是下面1909年《Ticker》雜誌上的一段記載:
「1909年夏季,江恩預測9月分小麥將會是1.20美元。但9月30日,芝加哥時間12點,小麥的價格還低於1.08美元。在預測眼看就要落空時,江恩自信的說:『只有在收盤時仍未達到1.20美元,才能證明我的預測方法有誤,我並不關心現在的價格,我認為價格一定會達到1.20美元。』最終1909年9月30日的小麥收盤價令人震驚的升至1.20美元⋯⋯」
我不否認,這曾經是最令我激動的夢想。但現在想想,事情的真相也許是這樣的:我只學到江恩理論的皮毛,也能身歷其境的感受那種和諧與完美。我相信這段紀錄很可能是真實可信的,江恩或許有能力做出這樣完美的預測。但我更加深信,這只不過是江恩理論給出的幾個「解」中的其中一個。否則,就與所有的現代哲學與科學的論點相矛盾。如果這種「解」只有一個,並且具有再現性的話,江恩對人類社會的推進將超過愛因斯坦。也許這就是歷史上所有奇人都無法經常再現奇跡,從而逃脫不了「善易者不卜」的原因。
從江恩身上,我看到一位理論大師創造出的和諧與完美,也看到只有交易大師才能得出的市場感悟;同時又看到一位銷售大師創造出魔術師般的幻覺。據說,江恩所有的著作版權都不屬於他的兒子,這只能有兩個原因:其一,江恩臨終前對自己所有的著作都不讚賞,他不想傳給子孫,怕誤導他們,在《華爾街四十五年》中已看不到他年輕時發明的神奇理論的半點影子,而只是用極大的篇幅來記錄行情資料,這便是例證;其二,晚年的江恩已經窮困潦倒,他不得不出賣自己所有著作的版權,這一點從記者對他兒子的採訪中可以看出。他兒子說,江恩的遺產只有10萬美元。也許這些推論並不完全可信,但也絕對有其可信的地方。至少有兩點是可查證的:第一,江恩給兒子留下的遺產只有10萬美元;第二,江恩所有的著作版權都不屬於他的兒子。
(相關報導:
高股息ETF 00940首次配息金額出爐!7/11近百萬股民能領大紅包
|
更多文章
)
四位大師告訴我們什麼?
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什麼問題呢?上面這些大師包含基本面分析、技術指標、神奇理論、交易理念的創始人,應該說,他們處在各自專業領域金字塔的頂尖,有的還是開山祖師爺。但他們的結局又怎麼樣呢?有的在晚年推翻自己前半生的努力和信念;有的最終被市場徹底的打敗;有的只能做理論研究,而無法進行實戰。大師就是大師,他們是值得敬佩的!要知道,否定自己是多麼困難的事情。很多人就是因為一個錯誤的起點,不得不走向可怕的深淵。在科學界、哲學界、甚至是政治界,又有多少偉人能夠最終做出否定自己的事情呢?也許交易之路就是一條否定之路,也許有一天我們突然會發現,之前的我們全部都是大錯特錯。
諷刺的是,被發明者否定、嘲笑的RSI指標,在這個世紀還被眾多投資者視為法寶,並且至今仍舊保留在幾乎所有的行情軟體中。當然,我的交易理念如果向前追溯,理念基石的創始者居然死於破產後的自殺,似乎交易本來就是一場悲劇,初學者們,你們真的想好了嗎?本來我還想講述住友財團的濱中泰男、霸菱銀行的尼克.李森、中航油的陳久霖⋯⋯是如何走向毀滅的。但其實這方面的介紹網路上很多,大家可以自己看看。
當然,我相信在這個具有上百年歷史的市場上,可能有更多人透過市場創造出足以實現財務自由的財富,並且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只不過,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也許他們從來都沒有燦爛過。這是我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警告—你想好了嗎?如果你還是想走這條充滿坎坷的交易之路,本書試圖剖析大師結局的深層原因。但願本書能夠給讀者帶來啟發,哪怕只有一點點。
作者介紹:金融帝國(譚軒)
1982年生於天津。1997年偶然涉足股票市場,自此開始經歷慘痛的虧損。他從不否認與迴避過去的虧損,而是將這段經歷視為寶貴的財富。經過十年的鑽研與思考,才使交易觀念日漸成熟,最終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賺到第一桶金。他不喜歡金融業的氛圍,所以沒有成為業內人士。因為希望自己能夠拋開利益,與大家進行單純的交流與探討,建立了名為「交易者之家」的網路論壇。他發表許多關於交易觀念的文章被眾多網友自發的歸納、整理、轉發,並獲得很多人支持。正是這股支持與期待的力量,促成本書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