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 屆的全球設計自動化展 DAC 2024,這次選在美國舊金山會展中心舉辦,邀請了 IC 晶片大神 Jim Keller 到場介紹了 RISC-V 在 AI 晶片開發競賽中的定位,許多 EDA 與 IC 設計大廠包括 Synopsys、SIEMENS等,以及來自台灣的擷發科技都在參展之列。針對未來 AI 晶片發展,擷發科技董事長楊健盟認為,在 AI 的時代中,EDA 開發將出現重新洗牌的狀況,而 IC 設計則會大者恆大,在這當中,台廠扮演的角色將會更為重要。
從第三方數據指出,半導體產業去年的銷售額為5,270億美元 ,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兆美元大關。然而在 2022 年 ChatGPT 橫空出世,全球 AI 浪潮瞬間崛起,如今半導體進入「2 奈米攻防戰」,各行各業都在談 AI 的前提下,AI 晶片需求也持續上修,台積電、NVIDIA 市場估值也直線飆升,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計劃籌集 5 至 7 兆美元資金,建造一條完整的晶圓廠網絡,為 AI 晶片需求謀得出路,CPU 開發之神 Jim Keller 說明同樣的事情,不過他認為如果他來做,「只」要 1 兆美金。NVIDIA CEO 黃仁勳曾公開表示,目前 AI 處理器的架構的創新,比生產晶片的數量來得更為重要。
不論如何,全球 AI 晶片的需求確實是越來越高,對此,擷發科技董事長楊健盟指出,AI 晶片走到現在已經是一個極致了,如果要按照現在的架構做得更好,就是塞入更多的 CPU,這麼多的 CPU 要怎麼讓他們協同合作做得更好,這是個很大的風險跟問題。如果按照現有做法,不斷的擴充 CPU,不但會增加協同運作的複雜度與困難度,晶片越做越大、耗電量、熱能都會越來越高,這不是最好的解方,也與目前全球追求 ESG 的方針相違背。
擷發科技除了具備5奈米製程晶片開發基礎,更持續獲得國際大廠青睞,協助開發先進封裝製程,擷發科技的根本想法與台積電相似,都是從設計晶片出發、結合 IC 設計,從設計端解決問題,讓晶片效能最大化的同時,又可以相比以往降低功耗,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屢獲國內外晶片大廠 AI 晶片外包訂單。

新一代iPROfiler的AI功能
在 DAC 2024 期間,擷發科技公開了新一代 iPROfiler 的 AI 功能,最大特色就是能在晶片組設計過程中,做到 AI 效能檢視、除錯,並且以圖示的方式發現運作的問題,加速 IC 設計與韌體開發的協調效率。


新一代 iPROfiler 可以利用 AI 去做架構的驗證,進而評估效能之後,讓工程師可以迅速決定哪個架構是效能最好、符合客戶需求的。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做 IP 效能檢測、效能分析、追蹤晶片的交易情形,在開發初期從中找出延遲點、頻寬表現,甚至是記憶體取得的狀態都可以用圖示的方式取得,最後甚至可以重新檢視與除錯。 (相關報導: Google Pixel 8a 初體驗|酷似野火機的圓潤手感、流暢的操作與完整的AI | 更多文章 )
楊健盟指出,最好開發 EDA tool 就是在台灣,Arculus System 的EDA Tools,因為可以為客戶大幅降低晶片製作的時程、優化晶片的效能,因此客戶可以減少設計晶片時所需要花費的電力,因此可以稱為「Green EDA」和「Green IC Design」。現在晶片電晶體動輒百億個,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優勢在於邏輯先進製程、先進封裝、3D IC技術等領域領先全球。如果從 AI 設計的角度來看,過去晶片因為沒有軟硬體、網路通訊的問題,所以可能出現百家爭鳴的情形,然而現在的需求相較過去數十年來複雜許多,台灣產業鍊因為有先進製程的優勢可解決AI運算的問題點,加上 EDA tool 的優勢,在未來發展會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