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鋰電池製造商ARICELL位於華城市的工廠24日發生大火,目前已知23人喪生(其中17人為中國籍勞工)、8人受傷。這起意外是韓國在2020年之後死亡人數最多的火災,也是韓國史上最嚴重的化學工廠災難。根據工廠監控畫面,從鋰電池開始冒煙到整個廠房充滿火焰與煙霧只有短短15秒、火勢蔓延極快,第一時間未能離開的勞工幾乎都葬身火場。
ARICELL是韓國第三大財閥SK集團旗下的鋰電池製造商,火災發生時共有102名勞工正在作業,雖然起火的二樓有兩個沒上鎖的安全出口樓梯通向室外,但易燃的鋰電池讓火勢蔓延極快,許多工人根本來不及逃生。消防官員查看工廠監控影像後發現,從工廠生產的鋰電池冒出白煙起算,短短15秒整個工廠二樓都被濃煙與火焰吞噬。工人們雖然第一時間使用滅火器滅火,但完全沒有效果、而且很快就完全分不清出口在哪,在3萬多顆鋰電池的不斷地爆炸聲中,他們只能衝向根本沒有出口的區域試圖避難,最終全數葬身火海。
《韓民族日報》指出,大多數死者都是不熟悉工廠結構的日薪制派遣外勞。消防官員指出,如果工人們能夠逃向出口處,死傷不會這麼嚴重,由於受害者並非全職員工,可能不熟悉廠房的逃生出口。加上火場充滿鋰電池爆炸的大量濃煙,吸入有毒煙霧也大幅縮短他們的逃生時間。南韓總統尹錫悅24日視察火場時後表示,「這次火災有大量易燃物質堆放在緊急出口前,導致工人無法逃生」,除了為死者祈禱、向遇難者家屬表示慰問,他也指示官員徹查火災原因。

《韓民族日報》稱,韓國的消防部門對於鋰電池大火基本上束手無策,能做的只有「防止延燒」與「控制火勢」,對於鋰電池火場的受困者也沒有救援方案。以24日的華城市電池廠火災為例,由於現場存放的3.5萬個圓柱形鋰電池劇烈爆炸燃燒,消防部門只能防止火勢蔓延,無法使用噴水或二氧化碳等常規方法滅火。即便消防隊準備了撲滅鋰火用的乾沙與氮氣,但因火勢太猛,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145名消防員與50輛消防車只能等待火勢自行熄滅,約四小時後才開始進入火場。
《韓民族日報》稱,採用大量派遣外勞是韓國工廠常見的僱傭模式,在京畿道就有86家鋰電池廠與發生火災的ARICELL相似,消防部門表示將對高風險場所加強稽查,避免再次發生憾事。這場火災的死者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勞工(17人)、還有1名寮國勞工,目前搜救人員仍在找尋一名據報失蹤的工人,但目前還不清楚火災發生時他是否在工廠內。《紐約時報》指出,包括朝鮮族在內的中國人是韓國最大的外勞來源,持臨時工作簽證入境的52.3萬名外國人中,超過10萬人都是來自中國。在數十年的低出生率之後,韓國越來越依賴外勞來填補本國勞工不願從事的工作,包括華城等工業城市都要仰賴外勞才能正常生產。

韓聯社稱,這次死於ARICELL鋰電池廠火災的中國外勞,大多是來自中國的朝鮮族人。不過由於遺體毀損情況嚴重,目前暫時僅能根據個人物品初步斷定,確切身份仍需進一步核實。不過可以確定的是ARICELL華城廠的100多位勞工,大多都是來自中國東北的朝鮮族婦女,年齡在30至40歲之間,她們主要負責電池包裝和驗收工作。一名朝鮮族外勞對韓媒表示,他們拿的是南韓的最低工資9860韓元(約合新台幣230元)。火災發生後,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24日深夜也到現場關心,並稱「希望韓有關企業吸取沉痛教訓,今後不再發生類似事故,實際保障在韓中國公民生命健康安全」。
韓媒《朝鮮日報》社論稱,電池工廠火災在南韓雖然不是第一次,釀成如此慘劇卻十分罕見。易燃的鋰電池本不應集中存放、完工後就應立即安排出庫、現場應準備多條逃生通道、生產線也應該進行隔離,這次發生事故的電池廠很可能根本沒有上述應對方案。《韓民族日報》稱,消防部門否認了電池自燃的可能性,認為可能是受到衝擊或發熱等外部因素,將透過精密鑑定確認起火原因。《紐約時報》說,「儘管以尖端技術和製造業聞名,韓國一直受到包括火災在內的人禍困擾」;《朝鮮日報》則說,韓國社會對電池火災尚未做好應對準備,韓國亟需盡快提高電池安全標準和研擬災難對策。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台灣建立無人機大軍的罩門:如何繞過中國供應鏈? | 更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