躉購費率退場,台灣風電陷入危機?解析離岸風電現況:漲電價帶來產業曙光

躉購費率退場,台灣風電陷入危機?(顏麟宇攝)

台灣西岸沿海一座座風機轉動著葉片,為產業注入綠電提升低碳競爭力,政府推動離岸風電邁入第12個年頭,今年底有望迎來逾300座風機,持續壯大規模,成為淨零轉型基礎。

不過自離岸風電進入區塊開發戰國時代,政府保證收購機制躉購費率正式退場,0元搶標風場成常態,伴隨國際通膨效應發威,離岸風電遭遇史上最大麻煩,綠電買賣雙方企業購售電合約(CPPA)談判陷入膠著,賣方成本高漲,買方仍嫌貴,風場生產的綠電陷入「有行無市」困境。

成本高漲離岸風電首當其衝 市場綠電採購按兵不動

經濟部能源署組長陳崇憲分析,一方面俄烏戰爭引發全球通膨,又在缺料、缺船情況下,現在風電成本的確較高,二方面購電企業處於觀望、擔心買在高點,導致「大家都有點不希望在此時做決策」。

業內人士說,國際開發商對投報率要求「最少雙位數」,對開發商來說,CPPA每度電低於新台幣5元的價格,根本不具商業可行性,再加上台灣因地緣政治等因素,風險係數更高,開發商的心態是「你要我承擔額外風險與不確定性,就必須能轉化成額外收益」。

沃旭能源台灣董事長汪欣潔點出另一原因,她指出,產業關聯政策必須考慮技術、財務可行性,以達成三角平衡,「若某地方壓太重,另外一個地方就會跳起來」。

換言之,通膨效應、外資開發商自家投報率既定原則,加上台灣風場必須承擔國產化政策要求,種種因素推升CPPA價格。

談風險控管 政府業者均認同「以時間換取空間」

事實上,政府體諒開發商當前考驗,經濟部先前決議3-1期併網時程通案延1年,即是希望「用時間換取空間」,緩解業者成本壓力。

至於經濟部賦予開發商須有「產業關聯效益」,目的是藉由外商在台投資,進一步培育本土風電供應鏈成形,意即業者口中的國產化政策。

檢視國產化政策推動6年,離岸風電相關製造業累計新增建廠投資逾新台幣700億、產值超過900億元,簽訂合約破千億,台北港、興達港、台中港逐漸形成離岸風電產業在地化聚落。

不過,目前每一國產化項目廠商數有限,此外,隨著風機供應商Vestas退出區塊開發3-2期市場,國內將只剩西門子歌美颯(SGRE)一家風機系統商,「一家獨大是不是就可以獅子大開口?」業者一語點出寡占隱憂。

國產化寡占危機?經部緊盯供應鏈合理報價

為防止供應鏈無限抬價,經濟部也滾動檢討開發商在開發風場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不可抗力」因素,近期正式拍板,將「價格」納入不可抗力態樣。

意即,當船舶和製造成本偏離國際行情「一定比例」,開發商可主張不可歸責事由,向主管機關申請風場展延完工;產發署也會「監督」台廠,若廠商只是「說大話」,其實並不具備產能,就會開放進口。

「政府推國產化,是『我支持你』,但你開的價要合理,例如利潤15、20%就好,不要這攤要賺40%」,25日將正式接任經濟部次長的產發署長連錦漳說道。 (相關報導: AI大廠落腳聲打亂電力預測!核能、四接無解 台電悄悄拿燃煤度夏日難關 更多文章

但也有台廠喊冤,「國產化不是大家都吃得肥滋滋」,若為Tier 1供應商,且幾乎壟斷市場,當然有議價優勢,但Tier 2廠商並非如此,「不能一竿子打翻一條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