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多元化及自產能源比重非常重要,尤其面對國際競爭力較勁、產業迅速AI化及科技發展,高效能發展帶來的甜蜜挑戰就是耗電量大幅增加及更加仰賴穩定供電。因此,各種能源選項都應被考慮,最終再慎選出最適合的發電方式。
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的資料顯示,2022年台灣自產能源占比約2.7%,進口能源約97.3%。其中,原油及石油產品、煤及煤產品占整體73.3%,天然氣占19.1%,而生質能及廢棄物、太陽光電、水力、風力加起來約2.5%,最近受到關注的核能占了4.9%。從這些公開資料來看,不難看出一個明顯的問題:自產能源的比例是否太低了?若要吸引更多國際大廠來台投資,這樣的比例能提供穩定又大量的電力嗎?若要達到2050淨零排放,再生能源占比該如何迅速且大幅提升?
根據The Climate Group的資料,能源是全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占據2/3的溫室氣體(GHG)排放。該組織積極與國際業者、政府機構等共同推動更乾淨、環保甚至更智慧的能源方案,包括大力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全球超過400家企業加入了如RE100的倡議,承諾100%使用再生能源。雖然這類倡議並無法律責任,但確實已產生效益,多國政府機構和產業供應鏈已被要求或鼓勵支持使用再生能源,不符合倡議方向的業者可能面臨國際競爭力的嚴峻考驗。
根據關港貿單一窗口網站的海關進出口統計數據,台灣仰賴出口外銷,在國際市場上奮力競爭,國際競爭力關係到台灣各行各業的生計,格外重要。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響應國際趨勢,台灣在減碳議題上當然也不缺席,2022年3月公布了「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根據公布的簡報資料顯示,再生能源的比例將在2050年達到60%~70%,其中預估離岸風電(固定+浮式)將貢獻約40GW~55GW。
然而,依照目前離岸風電產業發展架構,原本對投資台灣保持高度興趣的國際業者均重新評估是否繼續投資台灣,至今已有多家實力雄厚的國際業者暫緩或撤離台灣。台灣潛在的損失不僅包括直接的投資來源,還包括就業機會、研發、商貿、人才及國際競爭力,更遑論失去原本預估產生的再生能源,台灣跨域整合的機會,如離岸風電智慧化升級或智慧型海域等創新商機也因此流失。到底是什麼情況導致國際業者漸漸卻步或失去投資興趣?這裡嘗試整理出三大項:
1.高度在地化需求 – 許多供應鏈項目已有現成成果,原本可以借鑒國外成果快速通過從零到一的最耗資源階段,但由於高度在地化需求,導致多項項目在台灣必須重複經歷此階段,產生高成本、發展遲緩等效應。
2.基礎建設 – 該項目有諸多需要探討,再此僅以港口為例。根據台灣港務公司官網,針對離岸風電產業發展規劃為例,當進入離岸風電專區網頁時發現,顯示的規劃是依照2025年要達標5.7GW的規模,對比2050年預估的40GW~55GW願景差距巨大。這也意味著相關供應鏈、運維、物流、倉儲、組裝等設施還有很大的加強空間。 (相關報導: 蔡雅瀅觀點:協和轉再生對台灣更好 | 更多文章 )
3.市場銷售 – 這是最關鍵的一環。產業發展的各種挑戰再大,只要有合理的市場空間,就有投資的機會;但若銷售市場空間過小,導致產品(綠能)無法銷售,產業開發發展再容易也難以持續投資。由於離岸風電投資規模較大,專案財務面的壓力也等比例反映,導致離岸風電開發商理想的銷售模式需具備長期合約(平均約15年不等)、簽約能源量大的特性。基於此特性,台灣能簽約的理想對象除了台電外僅有不到2%的巨型企業,其他業者只能搶購有限的再生能源選項,如太陽能、水力等。換句話說,躉購機制退場後,離岸風電開發商的銷售市場空間極為有限,持續投資台灣的意願大受考驗。因此,銷售機制需要優化,以舒緩市場銷售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