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平心而論,兩邊真的沒有一樣爛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高雄市長韓國瑜19日在台南市水萍塭公園舉辦首場造勢晚會,不少韓粉身穿國旗衣、揮舞國旗,表達力挺。(資料照,新新聞林瑞慶攝)

隨著總統大選進入倒數計時的白熱化階段,鋪天蓋地的選舉資訊充斥在各大版面;我知道相似的文字與論述大家可能都已經看過了無數次;但仍想要不厭其煩地再次重述,藍綠兩邊提名出來的總統候選人,真的沒有一樣爛。

「藍營推出一個草包、綠營一臉菁英主義的嘴臉,兩邊根本半斤八兩!」

「反正誰上來當總統不都做的一樣爛?」

「我就是對政治無感啊,幹嘛一定要逼我作出選擇?」

但政治其實就如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怎麼退出?」;有國家就有政治、有政治就會有無止盡的派系對立,身陷在其中的我們不論願不願意,早就永遠離不開這趟混水。

「藍綠陣營一樣爛?」關於專業性與選賢與能

「藍營推出一個草包、綠營一臉菁英主義的嘴臉,兩邊根本半斤八兩!」,這或許是許多不願表態支持政黨人民的第一個想法。

誠然,藍綠各有缺點、兩邊的支持者也都一樣,都有一些不是那麼令人喜歡的特質存在;而彼此的相互攻訐與內耗,結果也使的國家蒙受巨大資源的損失。

這裡想先岔開,談談另一種我們都曾經有過的經驗。相信不少讀者在工作上,都曾遇到那種你不喜歡、但其實工作能力很強,共識起來覺得可靠的人;

原因在於雖然性格上不合而當不成朋友、甚至覺得對方有點討人厭,但在「工作」就事論事的基礎上,對方是有能力把事情如期且品質妥當的完成的。因為我們都知道,能與這樣的人共事與相處,不才是彰顯個人工作上的「專業」嗎?

選舉有一句諺語,叫「選賢與能」;翻譯成白話叫做「選拔賢德,將政事託付有能力的人。」先不論什麼叫做「賢德」,因為定義眾說紛紜;但「有能力的人」,在這裡指的是有處理總統政務上「能力的人」。

民法上會規定只有「年滿20歲以上的人」擁有行使總統投票權的權利,正是因為相信人們的社會成熟度已經達到可以理性地作出合理的決策。

而選出總統的標準,不是源自於「喜歡他與否」,而是看他「有沒有能力做好總統」職務,不也正是「社會成熟度」的理性展現呢?

美國第43任總統克林頓,在第二任總統期間爆發了陸文斯基醜聞案,總統當著全國人民的面前撒謊而後來被戳破,甚至面臨了彈劾案;在私德上,的確有所瑕疵,但他仍以65%民意支持率結束任期,創下了55年來二戰後美國總統離任最高支持率紀錄。

1998年遭到美國聯邦眾議院彈劾的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AP)
1998年遭到美國聯邦眾議院彈劾的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 資料照,AP)

儘管對其個人私德有所懷疑,當時多數的美國人民仍以「是否能做好總統職務」作為選擇支持克林頓與否的支持標準。

在工作上我們能維持專業,屏棄個人喜好而與最適合的人共事;那麼當場景換到選擇「總統」時,我們是否也該嘗試用「能力與合適度」來成為選擇候選人的標準呢?

畢竟喜不喜歡一個人是感性判斷的領域,但是相信一個任有沒有能力做好事情卻是純然理性計算後的決策;以「理性」而非「感性」主導做出選擇總統的決定,不才是實踐公民投票權的真諦?

美國人民當初因為厭惡傳統政治人物的官僚,不論能力、合適度而選擇了川普;很多人說穿了是在用選票「懲罰」過去傳統的政治人物,但到頭來選舉的結果,到底真正懲罰了誰呢? (相關報導: 新新聞》綠防堵「不確定因素」,怕賭盤、年輕人不投票、中國介入 更多文章

高雄人民也曾用同樣的邏輯趕走了長年盤踞高雄的綠營勢力,卻沒想到換來一個搞不清楚政事、幹了四個月左右就打算「高升」的市長;因此若能以「能力與合適度」而非「喜歡與否」,是不是在政壇人物的選擇上能少走點冤枉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