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歐盟祭保護主義,難擋中國電動車擴張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祭保護主義但難擋其出海擴張之勢,圖為比亞迪「漢」電動車。(美聯社)

歐盟對中國的貿易調查大刀本周落下,將對中國電動車加徵17-38%不等的關稅,開啟新一波的貿易戰,保護主義再次成為主流。歐盟此舉攪動中歐地緣政治之爭、影響全球電動車產業版圖,但終究擋不下中國電動車的出海擴張。

歐盟在去年10月對中國電動車的政府補貼提出貿易調查,結論是中國政府的補貼讓中國電動車可以「不正當」的低價銷售,為此將對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電動車,(依不同廠牌)加徵17-38%不等的關稅,如果加上原先就存在的10%關稅,中國電動車最高將被課48%的關稅。

歐盟此舉有諸多面相可觀照、解析。第一個當然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漸趨主流化」,美國在5月中旬才宣布對中國的「新三樣」電動車、電池、光電等產品課加徵關稅,電動車的關稅高達100%,現在歐盟也出手,而過去,歐美一向是自由貿易的倡議者、保護者,對保護主義批評不遺餘力。今日則一起「站隊」到保護主義一方,短期這個趨勢不會變,全球自由貿易會繼續受威脅、全球化停滯或倒退的憂慮持續。

第二個可觀察的是歐美中「三角關係」中存在的諸多變數。歐美之間的「跨大西洋關係」當然密切難分,其中既有同為民主國家的政治體制因素、又有文化淵源關稅、更有現實利益考量,中國很難相比。但其中亦非全然的鐵板一塊,以電動車為例,美國要求歐洲「團結」、採一致行動,結果歐洲顯然未完全順從,對中電動車祭出加徵關稅、但稅率遠低於美國的100%,原因就在其利害考量不同。

或許有人為歐美辯護,美國是為中國違反301條款、歐盟是為政府不當補貼,而決定對中國電動車課加徵關稅。但穿過這個表象的理由,骨子裡的實情是:中國在電動車等新三樣、或甚至是新能源領域,呈領先之勢,而電動車被視為未來最重要的產業,向前、向後的產業關聯效果大,電池等新能源的重要性更大,歐美為保護本國產業而祭出加徵關稅。

最明顯的就是歐盟對「政府補貼」的說法。事實上,中國出口到歐洲的純電動車中,歐美品牌占了6成之多:美國特斯拉占28%、法國雷諾(其低價品牌Dacia)占20%、德國BMW占6%、其它歐美品牌占6%。

說中國政府如此「無私博愛」的補貼這60%的歐美品牌,是相當荒唐,顯然真實理由是中國的生產成本(包括勞工、土地、供應鏈及其它各項生產因素)就是比較低,這應該也是眾所皆知吧?中歐之間單是勞工成本差距就可能達8-10倍之多。

後續值得注意觀察的主要有3點,一個是中國政府的反應、及因此對中歐關係帶來的影響。「依慣例」、講究對等的中國一定會對此祭出報復,如果報復出手重、過烈,可能讓中歐關係再下沈。幾年前因歐盟因香港因素制裁中港官員,中方報復也制裁歐盟人員,結果「因小失大」、讓對中國與中歐關係影響重大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全面擱置,足為殷鑑。

再來是歐盟內部的振盪變化。歐盟內部對是否對中祭關稅戰分2派:支持的是法國、西班牙,反對的是德國、瑞典、匈牙利,反對者是擔心中國的報復,特別是德國與中國經貿關係密切、德國大車廠來自中國的營收占比都在3-4成,匈牙利則是歐盟中最「友中」、得利於來自中國龐大新三樣投資的國家。德國是歐盟龍頭,歐盟改選又有「右轉」傾向,未來歐盟內部對與中國電動車關稅的態度是否會有變,仍值得注意。

最後是對電動車領域的影響。不必懷疑,中國電動車(及其它新三樣)會繼續茁壯出海,原因是根基已有,內需市場原本就足以支撐並壯大一整個產業;縱然碰到歐美祭保護主義,但影響的是中國電動車進入歐美市場的競爭力,中國廠商的因應方式,一個是出口到亞洲、拉美等其它國家─例如今年前4個月,中國電動車出口到巴西數量較去年同期大增8倍,雖然市占率仍只有7%,但未來成長可期;中國汽車在泰國的市占去年亦倍增。

另一個因應方式是增加與加快海外投資設廠,從比亞廸到上汽、奇瑞、長城汽車、遠景科技等車廠、電池廠,分別在匈牙利、德國、西班牙、波蘭、義大利等投資設廠,多家中國車廠同樣也在泰國設廠。遙想30多年前的美日汽車貿易爭端,日本車廠就是以赴美國設廠紓緩與解決爭端,大概可看到未來中國車廠要走的路。 (相關報導: 德語媒體:對中國電動車課關稅,究竟是「邪路」還是「正當防衛」? 更多文章

至於歐美車廠,藉著歐美政府的保護主義、阻隔(或至少增加其成本)中國電動車進入,確實能夠得到喘息機會,但還是要面臨中國車廠的壓力。一個是海外市場被侵蝕,因中國車出海,歐美品牌在拉美市占減少、日本車在泰國市占下跌;保護主義擋住不讓中國電動車長驅直入,但中企改攻其它市場,同樣會衝擊到歐美車廠,最後終究要回到競爭力上拚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