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給黃仁勳的第二封信─誰需要帶著貓上班的員工?

2024年6月2日,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台大體育館發表主題演講。(美聯社)

輝達要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和設計中心,把台灣當成這個舉世矚目的企業的總部。您說在未來5年內,要招募1000名工程師。這樣的夢想工廠除了工程師之外,需不需要有一些會「作夢」的文藝青年參與其中呢?夢想一斤值得少?這些夢想的文藝青年可以為IT產業貢獻什麼事呢? 

誰需要帶著貓上班的員工?

這讓我想起1988年,我第一次到中國大陸,參觀桂林的一家美陶工廠。為我解說的是一位剛認識的朋友,他是這裡的員工。我問他 : 「今天你不上班嗎?」他告訴我,他一週只上兩天班,他的工作是上班的時候,帶著他心愛的貓,隨他的心情捏出一個美陶新造型,捏完了以後就可以下班了,他的職稱是設計員。他補充說,他捏出來的美陶新品,有的重看不重用、不好燒,上交到工廠的技工那裡,他們從中挑出幾件,試著燒燒看,再交給顧客用用看。他又說,他捏的新造型最後真正進入生產線的大約是百中取一。

40年前的中國大陸,一個美陶工廠,就知道「養」著這樣「名士派」的設計員,令人敬佩。一個以產出數量作為業績的工廠,顯然是不需要以作夢為工作,帶著貓上班的員工;但是一個世界級以創意當作珍寶的A I企業。需不需要有這種「夢想家」加入他們的行列呢?

AI不是一個產品的工廠

AI不是一個產品的工廠,AI是所有的產業的「核心開發機制」。舉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文,包括航太產業、交通產業、金融產業、醫療產業、服務產業,以及你所想像的任何產業,都必須靠著A I來「升級」。至於A I的「升級」如果只是用來生產自動化,把勞力密集工廠變成無人工廠,產品的質量變得更好,這都是可以想見的;但是如果要A I跳脫現有的維度,帶領人們在另一個時空思維,那就不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做得來的。

以醫學為例,2023 年的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是由卡塔琳・考里科(Katalin Kariko)以及德魯・韋斯曼(Drew Weissman)兩位科學家獲得,他們獲獎的研究是大家現在都已經很熟悉,並且都打進你我身上的mRNA 疫苗開發技術。mRNA技術用在新冠世紀瘟疫,救活了數十億人;現在這項技術又要在癌症治療上發展個人化免疫疫苗,開創癌症治療新的紀元。這位曾被稱為「瘋女人」堅持了30年,受盡羞辱冷落的考里科,她的成就即是在一個沒有AI的世界完成的。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超微的蘇姿丰說AI是50年來最重要的技術,台灣是運算的中心,而受在地半導體產業鏈激勵,台南教師透露現在在地理工學系學生人數是文科學系2倍,學生也猛問如何學AI?AI既然是包羅萬象的各種產業的核心礎工程。A I工程師當然是工廠裡的主幹生產者,但是這一些科技人既然要為各種產業服務,就必須要施予不同的通識教育,也必須要和一些在思維網絡上和他們南轅北轍的文史哲藝術人才腦力激盪,才能逬發出漂亮的火花。 (相關報導: 風評:沈伯洋式監控,極右派的崛起? 更多文章

蘇姿丰的父親說:「她在台灣可能是台大醫科,就浪費一個天才」。此語正好打了柯文哲一個巴掌。柯文哲是我知道台灣最沒有人文素養的人,他的價值觀完全由聯考的分數來架構。他提到「我們台灣,第一流的人才讀醫學院,二流的讀工學院,三流的商學院,讀法和農的佔第四第五,文學院的差不多第六流」,最後他提到「藝術根本不入流」。在人文素養的溫度計上,柯文哲只是一個代表人物;事實上因為聯考制度所造成的「分數主義」幾乎完全成為台灣人衡量「人的價值」唯一的度量衡。大學成為培養職場工人的「超級市場」。學生在大學裡選課只選了他認為「有用的」學科,訓練出來的,只是一些「有用」的人不是「有趣」的人。至於什麼是「有用」,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把那些賺得到越多錢的科目視為有用,殊不知「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台灣正在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新一代的年輕人大家都知道「拼經濟」,卻不懂得怎樣戀愛,只想要一夜情;極少數談戀愛的人在失戀後卻逃不出痛苦,變成憂鬱症,因為他永遠不能弄清楚在戀愛裡沒有對錯,他想像不出來自己是如何被fire的,而這些答案都在經典小說裡,不幸的是他從來沒有看過一本好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