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建議我訪問室內設計師王采元,我上了她的工作室官網,感覺好像挖到寶藏。除了室內設計作品和設計家具,她的「采元跟你聊幾句」幾乎每週更新,一篇篇文章滿足了喜歡閱讀的我對於設計師的好奇,更讓我驚訝她如此頻繁寫作。她受父親–建築學者王鎮華的影響甚深,我進一步到她為父親的「德簡書院」建立的網站,那是一個深遂的知識庫,保留父親生前身影與思想的用心至深。
因為天生體質,王采元每日只需四小時睡眠便足矣,生小孩以前更只睡三小時,她曾為了做網站,清晨四點到八點為網站時間,八點開始做設計。她的性子急,做事超級有效率,跟她聯繫經常秒回;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設計師,「如果業主不尊重設計與時間、不尊重師傅生而為人的基本需求–我指的是上廁所這件事,如果業主覺得自己付錢就是老大、如果業主非常善變卻不覺得自己善變,這些業主我通通不會接…」
超級堅持原則的室內設計師
設計師通常會提供業主美輪美奐的3D設計圖,讓人對裝潢好的樣貌充滿期待,王采元卻堅持手繪設計圖;她全程負責監工,案場所在的大樓管委會總好奇這設計師怎麼天天來?她不包工程,意思是木作、泥作、油漆、水電、各種設備和家具…都直接向業主報價,王采元收的是設計和監工費用。
「我喜歡理直氣壯地捍衛我的思考是要錢的,所以從一開始接案就收設計費和監工費,不單賣設計。因為我覺得一個設計從開始接觸業主到設計完成、到工地、維護…,都是設計的過程。有人說有自己的工班,只要把設計賣我就行,我會說對不起,我的設計如果沒有我的監工,跟你打包票,那絕對會是另外一件事!」
王采元會在案場全程監工,女兒出生後,她甚至帶著女兒跟她待在工地。(王采元提供)
聽起來她有好多堅持的原則。更妙的是,她超級重視設計前跟業主的需求會議,為設計一個四口之家的需求會議平均要五小時,業主還得先在需求單上填寫自己的個性和優缺點。「他們百分之九十九都會跳過這一題,這題卻是需求會議談最久的…」,王采元舉例:主要家務擔當者是個性大而化之的人,另一半卻是性急的細節控,從大賣場購物回家會因為家務擔當者覺得累了、待會兒再處理,另一半就指責買回來東西怎麼不歸位亂放而起衝突…。「我會在玄關爭取一個物品暫放區,也許是個不起眼的角落,讓家務擔當者暫放買回的物品,用拉門蓋住,急性子的人看不到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家庭是家人互相包容的居所,一次在需求會議中觀察到業主夫妻間有些怨氣,原因是男主人每次折完了衣服,女主人總會再摺一次,長久下來,女生覺得你為何總是不能折成我想要的樣子?男生會覺得我都已經幫忙做家事了,永遠都不夠好?王采元發現女主人每件衣服都能折成同樣大小、一件件立著放進抽屜,隨手抽出一件都不會亂,男生其實並不知道女生一直這麼做,最終王采元為男業主設計了許多掛桿,讓他的衣服永遠不必折,掛起來就好。她分析,條理清晰的細節控會轉化在家的各個面向,連折衣服也必須效率和精準,因此了解業主的個性和優缺點非常重要。
(相關報導:
風評:沈伯洋式監控,極右派的崛起?
|
更多文章
)
從事設計工作超過二十年,她出版了二十週年作品集《朗然小徑》作為一個里程碑;剛開始接案的五、六年,她拒絕的案子比接案多,只要碰到牴觸她原則的業主,她會說:「我又貴原則又多、又直接又囉嗦,講話很衝、又很慢,你隨便找個設計師都比我好,我們還是不要合作,然後我就會走人」。業主通常很錯愕,但她不想浪費彼此的時間,自認說的是事實,只是實話通常不太好聽。儘管如此,排隊等她設計的仍大有人在,案子已排到2028年。
隨著年紀增長,她現在不會那麼直接,而會多一分體諒,現在要找王采元設計平均要等兩到四年,往往業主已等待一年才開始談,卻發現雙方不合適,她會提供友善諮詢,協助業主找到更適合的設計師。
原是天文迷 大四毅然決定從物理系轉行
二十年走出屬於自己節奏的朗然小徑,一開始卻是在唸大四時苦思、放棄熱愛的天文轉行的結果。王采元從高中起就瘋狂愛上天文,想做天文學家,如願考上台大物理系;大三時參加天文營,卻看見如果要走這條路,日後的生活勢必與理想有衝突。若日後出國唸到博士、博士後,通常需要十年,與家人關係緊密、重視家庭的她想著,到時若家裡發生什麼事,一定無法原諒自己,才二十出頭歲的她想得很遠,「做物理研究很開心,卻跟個性有衝突,勢必會發生中年危機。」
為此她去打坐、內觀,看見自己的好強與我執:喜歡物理,一部份是因為大家都認為長相清秀的女生物理一定不行,她想證明自己可以。她自問是否要因好強而賠上一生?「不值得!內觀出來後,我確定跟父母說,不考物理研究所了,我要轉行!」
不唸物理,她的第二喜歡就是建築,自小她就跟著學建築的父母親在古宅子裡轉,決定轉行時她的父親在華梵大學建築系教大二的設計課,她決定到爸爸的課上旁聽自學。
父親一生的身教影響王采元至深,圖為她陪同父親參加中國營造學舍80週年論文發表會。(王采元提供)
「我爸爸很錯愕,他是很嚴格的老師,說我不是華梵的學生,沒有資格參加評圖,得等所有學生報告完了,剩多少時間才輪到我報告。室內設計和建築有太多基本功,我對自己的基本要求是,以加倍練習和努力把圖學強化起來,如比例分割作業要教六十張,我就畫一百二十張;我得隨時準備好,(前面的報告)隨時結束,我隨時就得上場,在這種極端訓練下,我被訓練得很好,旁聽完一年,我製作了一本作品集,接到人生第一個案子。」
從此,她開始一邊旁聽自學,一邊獨立接案、設計監工的日子。
一路走到現在絲毫沒有後悔,她慶幸自己的每一個決定、守護了初衷,如果再來一次也會選擇先唸物理系。「物理的訓練是思考邏輯和對世界的態度,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曾有朋友架構了一個完整的體系用來解題,後來雖然答案錯了,教授仍給他超過一半的分數,原來這就是科學精神!當一切合乎辯證過程、分析推理邏輯都合乎架構,即便最後是錯,仍然有價值;物理學界就是一再重複這過程,從牛頓力學到後來發現的量體力學,都是不斷辯證、推理再推翻,整個過程非常美,給未知和真理留了很大空間!」
物理教了她對事對人的基本態度,唸物理也讓她對於力學和結構不陌生,熱衷和工班討論。「他們都覺得我很奇怪,很少設計師會跟他們討論板子與板子之間的問題,通常都是只管完成後是什麼樣子;內部的結構我都很在意,銜接面的處理,久了不會有問題嗎?」她常這麼跟工班討論。
(相關報導:
風評:沈伯洋式監控,極右派的崛起?
|
更多文章
)
我觀察王采元也是細節控,她熱愛手作,這應該也是從她小學時,父親隨手丟了個水龍頭要她試著換開始,摸索著換好了水龍頭,那種成就感讓她從此看到什麼都想拆,現在她稱在工地的自己是「萬用小工」,批土、油漆…,什麼都難不倒她;喜歡手作往往讓她聆聽業主需求時飛來靈感,以手雕讓立面有故事,也成為業主家中獨一無二的景致。
王采元是手作控,她為業主的一面牆手雕淡水河畔的觀音山景,並與師傅一起打磨、暈染,成為獨一無二的「陸上行舟」意象。(王采元提供)
先喜歡自己做的事 你就會發現喜歡的事
「假如還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那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這是第一步。人生在世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當用自己可接受、喜歡的方式,喜歡上自己正在做的每一件事,努力了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小時候,父親對她說:「無聊?那就讓自己有聊。」這句話是基底,讓她發展出「先喜歡自己做的事、然後才做自己喜歡的事」。學生時期她想盡辦法喜歡唸書和做作業,因為如果無法喜歡,就跟許多受升學之苦的學生一樣,被老師父母罵、自己也挫折。「我不想讓自己不開心,既然要做這件事,就讓自己開開心心的做吧!」
所以,學生時代不論讀書、整理筆記、考試,她都不那麼排斥了。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並非任性,在她的室內設計工作上,最終工班和業主都發現她的堅持最後得到最好的結果。「陌生工班和師傅後來都喜歡我全程監工這種模式,他們隨時找得到設計師、隨時可以問;如果有鄰居來罵,設計師第一時間可以出面,讓師傅們安心,形成正向循環,連管委會看到設計師每天來、待一整天,印象都很好。」
「設計師這工作,我要做到死!」
王采元四歲時,父親寫下:「小元,我要許你一個清新可喜的社會」,這張紙片她保留至今。三十歲後,她回應了這句話:「保有清新可喜的眼睛,清新可喜的社會就在我們心裡。」她解釋,清新可喜的眼睛是盡量不帶成見的去看人事物,每個案子、業主都是新的,每個需求也是新的。「每個師傅先是人,才是專業者;摒除所有成見、歸零後,根據家庭成員真實的氛圍和相處方式進行規劃」。她記得父親曾說過的不要「二度執著」:當覺得自己已經在某個位置時,其實就已經停滯不前了。
室內設計師王采元把父親說的話放在心裡,期許自己保有清新可喜的眼睛,不帶成見,每個案子都是新的,每個需求也是新的。(王采元提供)
「清新的眼睛用在自己身上就是永遠可以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每天、每個當下,盡量努力,更貼近內心,做好每階段的事。」
訪問結束,她又要趕去案場監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自己喜歡的事。
當年放棄熱愛的天文,毅然轉行室內設計的王采元來到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談她的接案和人生哲學。(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