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35週年:打開「1989天安門」的時光膠囊

六四天安門事件前夕。(新新聞資料照)

「一些親眼看見的人說,一個年輕人勇敢地衝過去,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坦克車,在千鈞一發之際讓別人拉了回來。」

這是1989年6月5日美國之音的中文廣播。

天安門民主運動期間,美國之音的中文廣播從每天8小時增加到12小時。中國軍隊在天安門武力清場、血洗北京街頭後,中文部取消了原定播出的所有廣播節目,為聽眾帶來有關這場民主運動的最新報導。

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 我們找到了這期節目的錄音帶。

同樣在這個圖書館,我們還找到了另一卷珍貴的錄音。

「現在士兵漸漸隨著最後撤離的隊伍壓過來。紀念碑上已經完全是士兵了。還有幾桿旗子在飄。民主女神像已經被拆掉,可能是被裝甲車碾掉的,很多很多人哭了。

這是1989年6月3日晚至4日凌晨,中國軍隊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武力清場時,最後一批撤離的示威者留下的聲音。

錄音帶全長60分鐘,提供者據信是當年中國人民大學的年輕教師。

1989「六四」慘案35年來,中國當局極力想要抹去這段歷史。在資訊鐵幕的背後,今天,很多中國人不知道「六四」。 但是,歷史沒有被湮滅。

天安門大屠殺後不久,地球另一端,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開始建立檔案,為中國近代史上這段重要而慘痛的歷史存證。

宛如塵封的時光膠囊,這29箱「天安門檔案」承載著那個春夏之交的青春、熱血、壯志未酬,也為當權者的殘暴血腥留下無法抹殺的證據。

(美國之音)
(美國之音)
(美國之音)
(美國之音)
(美國之音)
(美國之音)
(美國之音)
(美國之音)

這是1989年4月19日北京大學「民主沙龍」的一段錄音。錄音帶的捐贈者是當年在北大留學的美國學生銀丹(Daniel G. Silver)。

那是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去世的第四天。上萬學生在新華門前靜坐,提出重新評價胡耀邦功過是非、要求新聞自由等政治訴求。他們的示威被軍警驅散。學生們轉而到天安門廣場聚集,人數一度達十萬人。

那場學生運動的領導人之一王丹回憶,那天晚上,他從廣場趕回學校,看到上千學生把「三角地」圍得水洩不通。

學生們接二連三地發言,聲音中透著興奮、樂觀,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

學生們並非盲目天真。他們清楚理想與現實的距離。他們中一些人經歷了被鎮壓的八·六學潮。

「政府是狡猾的,」法律系研究生熊焱說。 「你要火燒中南海,一說出來,那個槍把你打死也沒得說。你要打倒中國共產黨,這好像也不那麼現實。」

他的發言贏得同學們的笑聲、掌聲。在那個春天的夜晚,或許沒人想到,這句看似不經意的玩笑竟一語成謔。

35年後,艾倫・裴新(Al Pessin)依然記得那些充滿希望的年輕面孔。他是時任美國之音北京分社社長。

「他們並沒有試圖推翻共產黨政府,他們只是想要一些變革。學生們滿懷希望,認為會得到政府的積極回應,」他說。

那年夏天,美國之音記者于音(Betty Tsu)把錄音機裝進一個破舊的學生書包,蹬著租來的腳踏車,每天都到廣場去。

1989年6月,她在接受美國C-SPAN電視台訪問時說:「我覺得他們是那樣勇敢。他們想要政府做出改變的那種熱衷,那樣的初衷,真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 (相關報導: 香港嚴防六四集會 行動藝術家手勢比劃「神秘數字」沉默悼念遭捕 更多文章

但裴新也指出,和世界各地許多的年輕學子一樣,他們過度誇大了能達成的成果──真地認為可以佔領天安門廣場,和中共高層談判,甚至可以從廣場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