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世界公開悼念六四的最後陣地,會是台灣嗎?

2020年6月4日,台北民眾在中正紀念堂的自由廣場上悼念六四天安門事件31週年。(美聯社)

香港十幾萬人在維園公開悼念「六四」的盛大場面如今不再,近兩年更被「家鄉市集嘉年華」取而代之。在距離中國8000多公里的英國土地上,海外港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紀念「六四」,希望藉由公民社會倡議與藝文表演的力量,傳承「六四」的真相與精神。

自2021年香港《國安法》實施以來,約有20萬港人移居大不列顛,其中有四分之一居住在倫敦。在香港民主遭北京政府強力打壓之際,英國作為離散港人最大聚集地,有望成為抵抗中國威權的新據點。

在英倫傳承香江「六四」記憶

談及香港與「六四」的淵源,流亡英國的前香港立法會議員羅冠聰向DW指出:「1989年聲援『六四』運動是香港公民社會很重要的起點,去看支聯會還有更多因為『六四屠城』投身政治的公民社會領袖,這已經是香港本土的歷史了。」

6月1日,羅冠聰與DW記者一同來到倫敦西南近郊金斯頓的費爾菲爾德公園(Fairfield Park)。這天晚上,約有400位港人聚集在此,在燭光中紀念「六四」35週年和「反送中」5週年。

公園一角,可以看到「坦克人」海報,還有圍成「64」形狀的蠟燭、巨型的「恥辱柱」海報,以及「吾忘六四」白色橫幅。現場飄揚著「民族自強」、「香港獨立」的旗幟,也有人揮舞「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大旗。

許多參與者陸續點起自己帶來的蠟燭。現場氣氛肅穆凝重,部分人以口罩和服裝遮住口鼻,保護隱私;主辦單位也提醒民眾小心不明影像紀錄者,記者在現場拍攝因此感覺受側目,需要不時表明身分,以免被當作是蒐集異議人士資料的中國「海外警察」。

這場活動由藝文社薩頓香港文化與藝術協會主辦,全程以廣東話進行,並播放〈維園的燭光〉和雨傘革命主題曲〈撐起雨傘〉等歌曲。參與者各個年齡層都有;主辦單位強調,有年輕一代的參與,才能繼續把香港的記憶傳承下去。

羅冠聰在現場發言時表示,香港人對「六四」的記憶傳承,是公民運動發展最好的土壤。「我們在金斯頓、曼徹斯特、伯明罕不同地方都有各自小型的集會……我們這麼做是因為『六四』的記憶和傳承是重要的。『六四』的傳承真正就是創造了一個羅冠聰,也創造出一代又一代參與社會運動的人。」

活動最後,主持人宣布起立「唱國歌」,全場在禁歌〈願榮光歸香港〉合唱聲中,為活動畫下句點。

《5月35日》英文版倫敦全球首演

除了社運活動,也有移英港人以藝術形式講述「六四」故事。5月31日,紀念「六四」的舞台劇《5月35日》英文版在倫敦南華克舉行全球首演,現場310個位置座無虛席。

表演過程中,穿著北京老人服裝的演員操著一口流利的英國腔,或許有點奇異,卻不影響故事發展;老人堅持悼念因為「六四」死去的兒子,劇情令人動容,多次觸動觀眾的淚腺。

2019年,這部劇曾在香港公演,但2021年《國安法》上路後,它在香港成了禁忌,後來則移師日本和台灣演出。舞台劇監製列明慧移居倫敦之後,她希望英國的公眾也能認識這個議題。 (相關報導: 又愛嫌、又要用!川普開始玩TikTok,註冊兩天狂吸拜登十倍粉絲 更多文章

列明慧告訴DW,她2021年來到英國,「有一段日子也是比較消沉一點,情緒都是起起落落,因為是帶著不甘心、不情願的心情離開香港」。如今她沉澱好心情:既然在香港不能發聲,她決定在英國,繼續推廣這個在香港被迫永久謝幕的「六四」舞台。對她而言,港人繼續談「六四」,不只是延續過去30幾年港人的歷史,也是香港人身分認同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