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努力和選擇都很重要,想在工作上取得金錢和成就,除了卯足全力,選對領域、挑對老闆也很重要。到底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容易成功的好職缺,其實有四個方向可以努力。
賺錢這件事,運氣舉足輕重。但賺錢又不只是依靠運氣,假如在籃球場上,最後一球定生死,你有一定的機率投進,喬丹也是;你也有一定機率投不進,喬丹也一樣。但球會交給誰呢?顯然你們投進的機率並不一樣。我們閱讀、學習、行動、思考、總結,累積經驗、磨練技藝,目的只是讓進球的可能性能稍微大一些。在涉及「真正的技術」之前,我們先來看關於賺錢的四個選擇,這四個選擇若是對了,賺錢必定事半功倍。
選對領域
有句俗語說「男怕入錯行」,這話的意思是,如果你在一個錯誤的行業,想出人頭地就會難上許多。為什麼選對行業或領域這麼重要?因為不同領域的賺錢效率天差地別。如果一個行業正處於資金不斷聚攏的時期,那麼無論在其中參與哪個環節幾乎都能賺到錢;而如果一個行業正處於資金退散、效率趨於穩定甚至倒退的時期,那麼無論你在裡面做得多好,都很難賺到錢。
讓我深有感觸的是二〇一六年,我作為一個公務員兼具商人(非經營性)、投資人的身分,只在閒暇時間將自己投資和做事過程的經驗總結,以及對世界的思考寫在公眾號上。沒過幾個月,就收到好幾家投資機構打電話來,估值最低的是五百萬人民幣,當時我的公眾號粉絲量連十萬都不到。
選對領域,就意味你能輕易拿到領域內溢出資金的紅利。什麼是溢出資金的紅利?就是當人們非理性地湧入某一個能夠提升社會效率的領域,使人才和資金在短時間內遠大於該市場規模,使得每一個在此提供服務的人都能獲得的超額收益,幾乎不需要額外努力。
那什麼樣的領域才是對的領域?從長遠來看,各國因寬鬆貨幣政策使法定貨幣增加且增速不斷提升,是一個難以逆轉的趨勢,因此最對的領域就是「有效率的新錢」領域。
新創造出來的財富通常會自動流向最能改進社會效率的領域,這是必然趨勢,家、銀行、資本家這些最早拿到新錢的,都會把錢紛紛投入。首先這些領域對社會效率有極大地提升,其顛覆的往往不是一個行業,而是一種過時的生活方式;其次這些領域的後續想像力往往暫時看不到上限,而這種極大的後續想像力則代表了回報的想像力。
只要身處新錢漫灌的領域,就總有一批年輕人,短期內賺的錢一下子就超越父母幾十年的累積。他們不一定都特別厲害,更多的是那裡的水太滿,某個領域總共就一瓢水,而另一個領域則有一缸水,兩人都是各自領域的第一,賺到的錢就可能相差幾十倍。
選對老闆
經常有人在社群媒體上問我這樣的問題,說收到了幾家錄取通知,或者本人現在正處於事業轉型期,糾結該選哪家公司,選哪個老闆。其實在我看來,選擇的標準非常簡單。不是哪家公司更大,也不是哪家公司業務的想像力更大,更不是外界口碑更好,而是哪個老闆賺錢更容易。
公司大,很可能是個空殼;業務有想像力,兌現是個大問題;外界口碑好,對員工不一定友善。這些都不能作為主要的篩選標準,真正的標準是老闆賺錢的難易程度:老闆賺錢愈不容易,外面的競爭壓力愈大,那麼公司氛圍肯定更壓抑,工作壓力也更大。老闆的生存壓力過大,就會極其慎重地對待自己付出的每一分工資,對員工的回報價值期待也會超乎尋常。
我自己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我的公司處於逆風期時,我會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試圖扭轉局面,我當然希望每一名員工都能像我一樣對待工作,因此我會以自己每天做多少事為標準去衡量員工,於是他們自然就顯得不夠努力了。我希望大家主動自發地多做一點,也許多做一點點就能撐過這個階段,公司業務就能有好的轉機;但當我的公司處於順風期時,帳戶裡躺著充裕的現金數字,還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進帳,我不禁會想,這些數字裡都凝結著他們的辛勞,自然只看到他們做了多少事,而不會想著可以再多做點事。
因此,老闆的精神壓力和現金流狀況非常重要。這並不是說,這家公司看起來營收很高就一定好,營收很高,老闆不一定賺錢。只有真正到老闆手裡的錢夠多,而且公司業務有其自身優勢,賺錢才會輕鬆容易。例如,一家公司在某個小分類領域幾乎壟斷所有大客戶,那麼至少有好的公司氛圍。
除了氛圍,機會也同樣重要。如果老闆賺錢都那麼不容易,你還想在裡面找到什麼機會呢?你是一個普通人,需要更多機會來覆蓋你,而不是去當救世主。就算未來你想在這裡找機會創業,賺錢更容易的公司和老闆,也更適合你研究、摸索、仿效,在一個拚了命也只夠生存的老闆身邊,除了經常挨罵,往往一無所獲。
當整個團隊能用更少的精力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獲得更高的回報時,你能成為其中一環,身價也會水漲船高。畢竟整體所創造的價值大,每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其價值認定也會更大。
很多人看完《西遊記》,以為取到真經都是孫悟空的功勞。這並不正確,不是孫悟空決定了取經的勝利,而是唐僧給孫悟空一個成佛的機會。唐僧是被欽點的取經人,無論身邊是什麼人,他註定要成功;而孫悟空只有選擇唐僧作為合作對象,才能真正展現出更高的價值。
因此在選擇之前,有必要研究一下哪位老闆賺錢更容易。
選對要做的事
在對的領域、跟隨對的老闆,你也得做對的事。很多公司都需要櫃檯和清潔人員,但無論今後公司發展如何,只要你不是團隊裡不可或缺的一環,你就絕對無法賺到錢(有沒有櫃檯、有沒有專人清掃,都不影響業務)。
所謂對的事,首先,是其他行業的人無法簡單地跨行業直接把自己的經驗轉移到你做的事,這就是你做這件事的壁壘。例如你做一般營運(編按:以擴大市場為目的,優化產品或服務的工作職務,包括內容、活動、用戶經營等面向)、做一般產品,無須具備任何垂直必需的經驗,你又怎麼可能賺到錢呢?因為跟你競爭的不是這個行業的人,是所有行業的人。你的可替代性太強,就意味你的勞動價值很容易被更多人用性價比沖淡。
因此你要選擇需要在該領域長時間專業累積才能做好的事,或許你需要花一段時間才能上手,但這並非壞事。因為你需要的時間愈長,你的競爭者就愈少,你的不可替代性就愈強。
其次,是你做的事必須能夠突破時間和體力的限制。你的力氣再大,一次也就搬十幾塊磚;你再努力,一天的工作時間也有限。只要你在單位時間內產出的價值看不到指數級成長的希望,只要你無法複製多個分身在同時間一起賺錢,你就沒有辦法賺到錢。
有些人今天服務一個人花這些時間,明天服務一萬個人還是花這些時間,這樣單位時間的產出價值才可以有指數級成長的希望;有些人明明「真身」在做這件事,但同時間他的「分身」在其他地方也能創造財富,服務著別人,這就是複製,複製就可以突破勞動時間的限制。
想要比賽誰更努力,在這片土地上,你永遠不會是最努力的那個。因此你只能在選擇上多下功夫,當你搭上一班快車,你根本不會在乎下面的人跑得有多麼努力。
最後,是你做的事最好有助於你累積行業資源。我在二〇一六年至二〇一七年時,有了一些名氣,就有一個經紀人找到我,她說會幫我接一些比較大品牌的廣告。她公司旗下有很多我這樣的KOL,有些有上千萬的粉絲。那她是如何進入這一行,又如何獲得這麼多人脈資源的呢?她原本是一家大公司
專門負責跟各類接洽的公關經理,雙方熟絡了以後,就把這些人脈都累積聚集在自己手上。而這家公司業務剛好又是對企業客戶,於是公司本身還擁有很多的大品牌合作單位。
跟她混熟了之後,知道她在那家公司,就會向她詢問某些大品牌的公關聯繫方式。原本只是朋友之間的幫忙,卻讓她意外透過公司人脈認識了更多大品牌的公關,而那些公關隨時都有投放廣告的需求。由於市面上流量造假的公眾號太多,公眾號主的分布又太分散,品牌方就會經常讓她根據自己想要達到的效果推薦一批優質的公眾號,進行統一投放。
後來,她就離職專心做媒合生意了,年收入是原來的一百多倍。你沒看錯,是一百多倍。是她能力特別強嗎?或許在跟人交朋友的技能上比較強,但這樣的人很多,有幾個人能夠賺到這麼多錢呢?因此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她利用更大的平台,做累積自身資源的事情。
一個人在工作之餘,是很難花額外時間特別有心地去累積各種行業資源和人脈,畢竟人的精力有限,尤其是在本職工作還特別忙碌的情況下。因此只有你做的這件事本身就能接觸這些優質資源的時候,你才有可能隨時找到越級機會。
那些專門訪談富豪的人,就有很多開闢了新業務;那些專門報導分析投資機構和創業專案的人,自身的創業專案就更容易拿到投資。這就是工作性質帶來的資源紅利,是工作推動你不停地跟這些資源打交道,是公司或組織的光環讓你能夠接觸這些你原本根本無法觸及的資源,於是你就「順便」獲得這些收入以外的最大財富,它們的價值可比收入大多了。
(相關報導:
該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企業顧問教你用2個條件做判斷,選出最適合自己的路
|
更多文章
)
選對服務對象
你在為誰提供價值?這對賺錢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你曾經賣過東西給其他人,不管是貨物還是服務,你就會發現,當你為更有價值的對象提供服務時,你能獲取的回報總是更大。如果回報相同,你付出的成本總是能更少,包括:時間成本、溝通成本、售後成本等,而他們的滿意度往往也是更高。
這是每一分錢在不同的人心中的主觀價值不同所決定。不同的主觀價值決定了不同的回報預期,決定了主觀滿意度,解決同樣的問題,在更有價值的人那裡,就可以產生更大的價值,於是你在其中產生的價值自然就很大;解決相同的問題,更有價值的人覺得少許花費能獲得解決方案非常值得,但自身價值不太高的人就總認為「這些花費對我來說並不少,我得換回更多東西」(關於在更有價值的人的身上做價值增量來獲得更大價值的邏輯,請參考拙作《你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為更有價值的人解決問題的確能創造更大的價值,但他們真的願意為此付出更多的費用嗎?如果你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到處都有,他們不會為此付出更多費用,因此你必須提供具有高附加價值的非標準化客製商品和服務。
非標準化就是客製,也就是單獨一份,沒有比較性。那些客製化的東西為什麼能貴上好幾倍?客製真的讓東西的價值增加那麼多嗎?當然不是。雖然對錢更不在意的人不會為一模一樣的東西付出更多費用,卻喜歡為「提升一點點」、「特別一點點」付出遠超過性價比的費用。例如,一次標價十塊錢的服務可以打九分,但只要你將服務品質和價值提升至九.五分,他們就願意付一百塊錢,
因為十塊和一百塊對他們來說差別並不大。他們願意付更高的費用享受更好的,他們擔心的只是給十倍的錢也沒有更好的,但一倍和十倍對你而言差別就極大。
因此你的服務對象最好是自身價值更高的群體。為他們提供非標準化客製服務時,你只需專注於提升服務的細節和品質。看似每次付出極大的努力都只是提升一點點,但此時每提升一點點都能獲得更高比例成長的收益。那些在一般人看來沒有性價比的東西,在其他人看來卻有更高的性價比,此時你的每一點改進才更有意義。
作者介紹|蔡壘磊
江湖人稱蔡叔,百萬暢銷書作家,成長踐行社群「上行部落」主理人、高智商協會「勝寒」與「門薩」雙會員,於網路與區塊鏈產業從業多年並有相關投資經驗。文字極具洞察力,簡單而深刻地直指人心普遍常見的認知錯誤,引領讀者思考並洞悉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