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民怨四起、群眾動亂不已,已經嚴重到影響聯合國、「亞太經濟合作」(APEC)等大型國際組織會議的進行。
智利原本在今年11月、12月要舉辦APEC年會及「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第25次締約方會議」(COP25),但因為國內民眾示威抗議過於激烈,智利總統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只好無奈宣布取消舉辦。

聯合國緊急協調西班牙馬德里出面舉辦COP25;而APEC因明(2020)年主辦國馬來西亞已展開新年度各項會議的籌備工作,美國雖有意協助智利在美國境內舉辦本(2019)年度APEC年會,但似乎不受各經濟體青睞。
到底國際組織如何選擇大型會議地點?各國拿到主辦權的秘密何在呢?我們可從下列5項原因來分析:
1.地主國好處多多,增加觀光收入又可「名留青史」:
地主國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各國高層官員及會議代表蜂擁而至,除可提升主辦城市的國際知名度外,城內的五星級飯店都大漲價,還一房難求,周邊餐飲、購物及觀光設施也門庭若市,大幅增進該國觀光行業收入,所以各國爭相競逐主辦權。
另外,如果國際會議舉辦得順利,取得重要談判成果,主辦國及城市還可名留青史,例如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就是在法國巴黎完成談判,如今我們提到溫室氣體減量及防止全球暖化等議題,一定會提到「巴黎氣候協定」,這對法國及巴黎的歷史地位,都有非常正面的肯定意義。
2.各地理區域輪流舉辦,避免有國家不高興:
舉辦大型國際會議的好處多多,各國都想要競逐主辦權,因此多數國際組織都有各地理區域輪流舉辦的不成文規定,例如兩年舉辦一次的「世界貿易組織」(WTO)貿易部長會議,2013年在亞洲的印尼峇里島辦理後,2015年、2017年分別在非洲肯亞首都奈洛比、拉丁美洲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就是依據全球各區域輪流舉辦的原則辦理。

3.如果沒人要辦,國際組織秘書處所在國要自己接辦:
如果碰到一種情形,因為國際情勢不佳或國際組織的議題談判進展停頓,各國覺得舉辦會議沒有好處,那國際組織秘書處的所在國就要承擔舉辦年會或部長會議的責任了。
例如WTO在2005年香港部長會議後,因為多邊貿易談判進展不佳,又碰到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所以連續2009年、2011年兩次WTO貿易部長會議,都在WTO總部所在地的瑞士日內瓦舉辦,而且這兩次會議沒有進行實質談判,只是讓各國部長見見面,並重申WTO對全球貿易秩序的重要性而已。
4.地主國甜蜜的負擔,要建立新的會議場館並注意維安問題:
舉辦大型國際會議不光只有好處而已,地主國常要投入大筆資金興建新的會議場館,來吸引各國代表參加,並展現國力。
2013年印尼在峇里島興建新的國際會議中心,除舉辦WTO貿易部長會議外,還辦理當年度APEC年會及環球小姐選美,一館三用,還真是精打細算,當然也同步宣示印尼經濟發展迅速,成為東南亞新霸主的地位。
另外,在舉辦國際會議的同時,一定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利益團體隨行抗議。當年印尼選在「峇里島」舉辦APEC及WTO重要會議,就是因為「峇里島」是個小島,要控制對外進出比較容易,如果遇到知名國際異議分子企圖入境,印尼可以拒絕他們進入峇里島,如此一來,可以將維安問題控制在最小範圍之內。

5.雙邊經貿會議由兩國輪流舉辦;政治類會議選擇第三地:
我上面講的是國際組織、多邊體系的會議場所如何擇定,但如果是兩國間的雙邊會議,例如最近美中雙邊貿易談判正在磋商「第一階段」協議內容,我想各位如果仔細觀察,應該會發現自去(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始後,雙邊的談判會議是輪流在兩國間舉辦。
這是因為貿易談判並未涉及主權及政治敏感性,可以在兩國間輪流舉辦,但如果是政治意涵高的雙邊會議,就會選在中立的第三地舉辦,例如美國總統川普與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首次見面的「川金會」就選在新加坡舉行。
國際組織會議地點的選擇涉及主辦國國力、區域平衡及全球政治風向等因素,除了國際會議席間嚴肅的談判議題外,還真是值得我們多加觀察、研究的有趣面向啊!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決定全球能源轉型步調快慢之因素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國際經貿談判觀察家,台大政治系、康乃爾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畢,WTO法律諮詢中心「國際經貿法訓練」結業,曾任職我國駐WTO代表團。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茱莉亞的io-Talks-30974244323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