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賴清德520就職前夕,英國廣播公司(BBC)對現任總統蔡英文進行了專訪。BBC特別強調「眾所周知,這位身材矮小、說話輕聲細語的台灣總統不喜歡接受採訪」,但BBC駐台北記者傅東飛(Rupert Wingfield-Hayes)花了好幾個月交涉,最終敲到了兩個人坐下來長談的難得機會。BBC的這則專訪是這麼下標的:堅定的台灣領導人改寫了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
BBC指出,與其說蔡英文在訪談中談論自己,她似乎更想對英國記者發問,並且在台北官邸對訪客介紹自己的灰白相間虎斑貓「蔡想想」。2016年蔡英文初次上台時,她被看作一位「沉悶的官僚」,還被媒體稱作「catlady」,BBC認為這是對她中年未婚的嘲諷,不過蔡英文接受了這個形象,更抱著蔡想想登上雜誌封面,支持者又為她取了一個新的綽號:「Iron Cat Lady」(鋼鐵貓夫人)。講到「Iron Lady」當然首推「鐵娘子柴契爾」,蔡英文也承認自己私下非常崇拜柴契爾夫人,不過她解釋,這是因為柴契爾作為女性領導人的堅韌,而不是她的社會政策。
BBC認為蔡英文是台灣的捍衛者,更盛讚她的成就難能可貴:因為台海兩岸分治之後,北京一直聲稱這個獨立治理的島嶼是他們的,但蔡英文在其兩屆任期內,謹慎而自信地重新調整了與北京的關係;面對習近平的日益專制與咄咄逼人,蔡英文選擇挺身而出;面對川普所領導的美國同盟,蔡英文堅守陣地;當美國總統換成了拜登,蔡英文又能予以支持;這位女性總統更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
BBC說,在台灣沸沸揚揚的政壇上,蔡英文避開了鎂光燈,蔡想想跟蔡阿才(蔡英文的另一隻貓)卻成了名人,甚至在2020大選中成為選舉明星。不過BBC也不諱言,除了北京不喜歡蔡英文,許多年長的台灣人也不喜歡她。因為也有不少台灣人希望與中國改善關係,他們可能在中國也有家人、或者也有商業利益。因為台灣經濟的現況,許多人也批評蔡英文,畢竟台灣現在的生活成本上升、房價高漲、缺乏工作機會,這讓民進黨在今年一月的選舉失去了年輕選民的支持。
而蔡英文最大的批評者擔心,她讓這個擁有2300萬人口的島嶼變得更加不安全,而非更安全。BBC說,這就是任何一位台灣領導人所要面對的情況:一個比你大得多、富裕得多、也強大得多的鄰居,他說你的房子是他的,願意讓你不用打一架自己交出房子,但如果你拒絕,他就準備使用武力—那你該怎麼辦?馬英九選擇和解,簽訂對北京友好的貿易協議,但他錯估了年輕人對於綏靖主義的反應,這也造成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
BBC描述了蔡英文視察部隊的情況,她在4月的一個早晨造訪在台北郊區新成立的特種部隊訓練中心,並且真誠地詢問高大的年輕士兵:「這裡的床對你來說夠大嗎?」BBC說,蔡英文在這樣的場景裡其實顯得格格不入,她保持了自己實事求是、不願高談闊論的風格,而這樣的訪問卻是非常頻繁,因為蔡英文要確保自己推動的軍事改革取得成效。在台灣的軍事改革中,最困難的一項是恢復義務役的一年役期,連蔡英文自己都承認這並不受歡迎,但她仍必須確保役男們在軍隊裡的時間「是值得的」。
BBC稱,蔡英文曾是法學教授與政府的貿易談判代表,但她在擔任總統期間穿著迷彩服的時間之長,令人驚訝。在一張著名的新聞照片中,她甚至扛著火箭發射器,因為她認為如果沒有一支訓練有素的現代化軍隊、讓台灣年輕人以服役為榮,台灣就沒有抵禦北京的希望。雖然中國的入侵威脅並非新鮮事,但直到最近幾年,習近平才具備了發動大型軍事行動的能力,他的威脅也變得更加緊迫和不祥。習近平也曾兩度強調,台灣問題「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
總統蔡英文在海軍陸戰隊六六旅,親自操作國造「紅隼」反裝甲火箭。(蘇仲泓攝)
在海峽的另一邊,蔡英文則著手重建台灣過時、士氣低落、裝備落後的地面部隊。這並不容易,但成果已經開始顯現,因為台灣每年的國防開支已大幅增加到200億美元。蔡英文表示:「與八年前相比,我們的軍事能力大為增強,我們對軍事能力的投入是前所未有的。」傅東飛指出,他在台灣曾與許多反對黨人士交談,他們認為蔡英文的建軍策略危險而幼稚,畢竟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軍、還有兩百多萬現役軍人,但是對對蔡英文及其支持者來說,這個批評並沒有抓到重點,因為台灣追求的不是擊敗中國入侵,而是讓中國了解「接管台灣的代價將是十分巨大」。
1990年代中期曾擔任貿易談判代表的蔡英文,對於北京或中國共產黨都不陌生。她當時引起了時任總統陳水扁的注意,並且任命她擔任陸委會主委、也就是主管台灣與中國打交道的最高機構。從那時起,她就改寫了台灣如何與北京打交道的規則。BBC認為,蔡英文很早就知道紅線在哪裡,而且若要抵抗中國,台灣就需要盟友:「因此,加強我們的軍事能力是其一,與區域盟友形成集體威懾是其二。」
2024年5月9日,總統蔡英文(右)頒授日本前外務省大臣官房長垂秀夫(左)「大綬景星勳章」。 (取自總統府網站)
BBC指出,民進黨中的許多人都在談論一個新的聯盟,這個聯盟北起日本與南韓,南至菲律賓與澳洲,由美國將整個團隊團結在一起。這個聯盟其實現實上並不真的存在,畢竟亞洲沒有北約,台灣也沒有參與任何正式的軍事聯盟。儘管東京和馬尼拉對於北京的擴張都抱持反感,但這些國家極不願意宣示支持台灣。即使是台灣最重要的盟友美國,也依舊保持「戰略模糊」、也不願保證會在當地部署軍隊。但蔡英文很樂觀,她說「這個區域的許多國家都保持警惕,其中一些國家可能會與中國發生衝突」、「因此,中國不僅僅是台灣的問題。它是整個區域的問題」。
BBC說,把中國描繪成惡霸對台灣總統來說並不難,更棘手的其實是找到願意冒險激怒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盟友,這也是台灣在外交上日益孤獨的原因。過去十年北京持續壓縮台灣的外交空間,現在他們只剩12個邦交國,其中大部分是太平洋島國和加勒比海的小國。而蔡英文認為,台灣擺脫外交孤立的途徑,是與「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建立聯盟。為此,她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十個議會代表團,這種做法讓台灣得以拓展外交空間;蔡英文更在總統府接待了變裝藝人妮妃雅(Nymphia Ward)的表演團隊,BBC認為這些作法都是軟實力的展現,讓世人瞭解台灣是一個全世界都應該關心的民主國家。
(相關報導:
與那國島上的美國駐日大使:賴清德就職前訪問南西諸島,伊曼紐爾強調威懾力
|
更多文章
)
談到烏克蘭戰爭,一般認為台灣與烏克蘭正在爭奪美國的寶貴支援。但蔡英文對BBC表示:「人們總說我們比烏克蘭更重要——從戰略上來說,我們的地位更重要,我們在供應鏈中的位置更重要——所以他們應該把支持轉向台灣。我們說不是這樣,因為民主國家需要支持烏克蘭。」BBC稱讚,與其說台灣的晶片產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如說蔡英文擁有而中共沒有的東西:民主的軟實力。如同台灣的同婚合法化,BBC認為蔡英文是冒著失去連任機會的風險完成此事,蔡英文也說「這是一段非常艱難的旅程,但這是對社會的一次考驗,看看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堅持我們的價值觀。實際上,我對我們能夠克服分歧感到相當自豪」。
BBC也談到2016年的川蔡通話,畢竟在卡特(Jimmy Carter)之後,沒有任何一位美國總統接聽過台灣總統的電話。但川普對台灣來說其實充滿了不確定性,畢竟這位有可能在年底重回白宮的重量級政治人物,直言批評台灣「竊取了美國的半導體產業」。不過蔡英文也對BBC強調,川普擔任美國總統時,他批准運往台北的武器也超過了其他任何一位美國總統。不過蔡英文對川普依舊不想多談,也不願討論川普重返橢圓形辦公室的可能性。她只想強調中國的威脅日益嚴重,這一點許多人也都感受到了。
2016年12月2日「川蔡通話」,蔡英文總統由國安會秘書長及外交部長李大維陪同,與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通話(總統府)
蔡英文說:「世界其他國家正在告訴中國,你不能對台灣使用軍事手段、不可以採取單邊行動、不可以使用非和平手段,我認為中國收到了這個訊息。」但BBC也說,蔡英文的想法恐怕是一廂情願,因爲台灣承受的軍事壓力並沒有明顯減少,北京甚至抹消了台海中線,持續派遣軍機和軍艦來回穿越。雙方關係惡化的導火線之一,是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的歷史性訪問,不過這也引來中國的憤怒與飛彈試射,甚至連蔡英文政府內部也有人擔心這是一場錯誤。
(相關報導:
與那國島上的美國駐日大使:賴清德就職前訪問南西諸島,伊曼紐爾強調威懾力
|
更多文章
)
蔡英文在BBC的訪談中則是這樣說的:「我們已經被孤立了很長時間,你無法拒絕裴洛西議長這樣的訪問。當然,這也有風險。」與蔡英文長聊的BBC記者傅東飛說,蔡英文的聲音透露了她的緊張,畢竟除了她的反對者認為此舉過於魯莽、讓台灣深陷危險,連拜登總統也不贊成那次裴洛西的訪台行程。但蔡英文仍然強調:這是台灣必須走的路。蔡英文強調,台灣沒有必要舉行公投或宣布獨立,因為台灣已經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我們自己做決定,我們有一套政治制度來管理這個地方,我們有憲法、有法律、有軍隊,我們認為我們是一個國家,我們擁有一個國家的所有要素」、「我們等待的是世界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