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聞「新」課綱的修訂即將啟動,如果按照「十年一修」的慣例,從「108課綱」推算,「118」似乎指日可待。
不過,從「把事做好」的角度看,「118課綱」要能順利上路顯有困難,因為課綱修訂有法定程序,得先由國家教育研究院啟動總綱的修訂,草案經公聽會,以及教育部課程審議會、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通過、公告,之後才能啟動各個學科領域課綱的修訂,接著一樣得經過公聽會、課審及課發的委員會審議通過、公告,才來到各出版社的教科書編寫階段;教科書編寫完成後,得經國家教育研究院審查通過,待核予執照,方進入各個學校教師的選書程序。即便是過去急就章的「108課綱」修訂,跑完程序至少也需要六年。所以,「118課綱」實施的可能性並不高。
更何況2024年大選過後,朝野政治勢力消長,檢討「108課綱」的聲浪漸起,已有「山雨欲來」之勢,而「118課綱」若要成真,還得經過2028年大選的衝撞,在各政黨勢力的競合中,「新」課綱的產出很可能會是沿途荊棘、命運多舛。在這整個過程中,最可能淪為「修羅場」的,當屬國文、歷史兩科,更精確地說,即是「中國」文、史的部分。
國文科的爭鋒主要在「選文」,焦點是「文言文vs.白話文」的比例問題,而歷史科的爭議更為龐雜、尖銳,涉及「為何要學中國史」的問題,尤其聚焦於「108課綱」將高中歷史課程原來的「中國史」轉變為「中國與東亞」,更激化了「去中國化」的爭議。
近二十年來,學生學習歷史,總依循著「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部分進行。關於臺灣史或世界史的學習,絕大多數人沒有異議,唯獨針對中國史,一直遭受「臺灣意識」鮮明人士的質疑,接續結合執政優勢,遂導致中國史從「本來就該學」逐漸變成「為什麼要學」。
另一方面,「108課綱」全面限縮高中各學科知識學習的時數,以便騰出時間引導學生培育「自主學習/探究與實作」素養,於是「歷史」必修課只剩6學分,剛好由「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平分,中國史的學習從原已捉襟見肘的3學分降為2學分,再加上「中國與東亞」這一「別出心裁」的設計,使得中國史的學習內容淪於片斷、零碎,這就是「去中國化」爭議的緣由。
「108課綱」針對「中國與東亞」的設計,強調「從東亞脈絡討論中國史」的意義及重要性,這個切入的觀點具有學理依據及教育意義,歷史確實應該這樣學!不過既然如此有道理,為何關於臺灣史的學習,毋須同樣從大的時空脈絡加以強調及設計呢?經過此番對比,總不免讓人以為「從東亞脈絡討論中國史」的宣稱,可能僅是話術。再者,臺灣歷史學界針對以2學分高中課程完成「從東亞脈絡討論中國史」的準備是遠遠不足的,這樣的不足從課綱在「中國與東亞」學習內容條目指引中已顯而易見,那些簡約的說明頂多只是把「中國」、「東亞」一些相關內容並排,難以達到「中國與東亞」的整合,遑論「從東亞脈絡討論中國史」這一個大課題的處理。
換言之,「中國與東亞」的設計並沒有讓中國史的探討更具深度或廣度,而課綱針對「東亞脈絡」也沒有任何梳理,加上毫無意識到「從東亞/亞太脈絡討論臺灣史」的意義及重要性,這正是「108課綱」在歷史課程修訂上的敗筆之一。這個敗筆之所以形成,極大因素是政治意識作祟加上急就章作業所致。
過往每逢課綱修訂,針對「中國史」課程的爭議總是最尖銳的,往往造成社會各界的對立,即使歷經政黨輪替都沒能解決,甚至曾經執政的兩大政黨都是讓問題更加惡化的源頭,彼此在「去中國化的臺灣史觀」、「中國中心史觀」間進行政治動員與角力,這早已是臺灣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與挑戰之一。因此,我們必須予以正視,轉而積極地尋求學術及教育途徑的解決。
就行政程序而言,企盼5月20日上臺的教育部長責成權責單位重新調整規劃,讓未來的「新」課綱不必受到「十年一修」慣例所限,並在正式進行草案研修之前,先讓社會各界有充裕的時間針對歷史課綱(尤其涉及中國史部分)「如何合宜地選取和編排歷史事實」、「如何落實歷史思考的學習」等課題,展開相互批判、溝通、論辯,以及尋求共識的行動。至於長遠之計,教育部應該趕緊建構專責人員從事基礎研究、進行長期課程研發的制度,排除政黨輪替執政所導致的政治干擾,這才是學術、教育、社會各界最大的民主福祉。 (相關報導: 盧倩儀觀點:台灣亟需學會對美國說─「謝謝,但我們不需要。」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