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為人父母者,在孩子從兒童腦過渡到成人腦的轉變階段,能用「語言」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
當然,在孩子的記憶中有許多父母對自己「未以言說傳達的愛」,像是親暱的摟抱、撫肩拍背、一起入眠、享受美食、共同開懷大笑......這些都是他們在成長中的美好記憶。
只不過,這些「愛」的記憶在轉變為成人腦之後,就變得難以搜尋。因為這些不訴諸言語表達的感性信息,會與其他記憶混在一起。
舉例來說,當我想到「國小五年級暑假,罹患腮腺炎而臥病在床」這件事時,出現的是「爸爸背著我,連夜去診所找醫生」的記憶。而忽然想起如此久遠之前父親的身影,卻是在他過世之後。那時少根筋的父親難得地擔心我。如今回想起來,我深切感受到父親對我的疼愛,然而高中時期的我卻一直認為「從不記得被爸爸疼愛過」。
感性記憶有時會在不經意間浮現,或許只是因為剛好遇到和那天氣味很相似的風吹,就這樣勾起遙遠的記憶。但如果用「愛」這個字刻意去搜尋,是找不到這樣的記憶的。當我自問「爸爸疼愛過我嗎?」時,並不會出現這些感性記憶。
用成人腦過生活,需要用語言表達內心感受。雖然「愛」無須言說也可以傳達,但是當我們對愛感到迷惘,在幾乎忘記愛的存在的日子裡,仍需要借用語言的協助,喚起自己與對方對於「愛」的記憶。
順帶一提,對於伴侶,也需用語言傳達你的情愛與感激。例如,當妻子感覺先生對自己的愛意消退時,藉由話語可以重建彼此的情感連結。
「被愛」與「不被愛」的記憶只有一線之隔
我直到三十二歲生了孩子,才明白自己是被父親疼愛的女兒(正確地說,是「回想起來」的)。
那時父親手拿著我嬰兒時期的照片,懷中還抱著兩個外孫,說道:「我想到妳出生的時候,我整天都盯著妳瞧呢。」
我一臉嚴肅地問:「老爸,老實說,你那時候疼我嗎?」
「這還用問?妳弟弟是第二個孩子,我可能記不太清楚了,不過妳的事我可是記得一清二楚。」父親笑著回答。
他說得斬釘截鐵,對我的愛絲毫不容質疑,渾然不知身為女兒的我對他的父愛會有所懷疑。他的回答讓我非常驚訝。
事實上,母親常說起這樣一件事:「妳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妳爸說了,千萬別生女的(即使再怎麼喜歡也要送給別人),不要浪費時間跟精力去養了,所以他全都只想男孩的名字。我當時就擔心,萬一生的是女孩該怎麼辦?覺得很難過。」母親還說,後來懷弟弟的時候,又害怕期待落空,所以這回統統只想女孩的名字,誰知道生的是男孩,爸媽又慌了,頓時陷入一場該如何命名的大混亂中。
就因為母親的這些話,讓我一直深信自己在父親的心目中是個「無用的孩子」。父親的那一笑,讓我大為震驚,於是告訴母親:「老爸說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他非常疼我呢!」
「是啊,爸爸很疼妳啊!妳不記得了嗎?冬天的時候,他總是把妳裹在自己的浴衣懷裡,一面幫妳溫腳,一面餵妳吃飯呢!」 (相關報導: 父母說話前先想想孩子的感受!尤其「你每次都這樣」背後意涵對小小心靈有極大傷害 | 更多文章 )
沒錯,我是被父親抱在懷裡長大的。從我有記憶以來,父親基本上是不會罵我的,即使我把腳伸進他珍愛的圍棋罐子裡,他也只是笑著問我:「舒服嗎?」炎夏天氣熱,把腳伸進棋罐裡,貼著冰涼的圍棋確實很消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