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王生明陳壽人與兒子訣別,談國共最後一戰

一江山軍司令王生明(右)於44元旦返台受獎,並與妻子及兒子合影,也是王家最後一次相聚。(作者提供)

1950年3月大陸西康,國軍69軍已被解放軍包圍,因兵力懸殊突圍無望,69軍少將參謀長陳壽人與軍長先後舉槍自戕。此役之後國軍完全退守沿海島嶼。蔣介石意圖以「雲滇」作為反共基地的構想不復存在。

1955年1月,解放軍首次以「三軍聯合作戰」方式強攻「一江山」,激戰二天後,指揮官王生明上校以手榴彈自戕。此役由於共軍大量使用火焰噴射器,加上海空軍火力絕對優勢,戰鬥異常慘烈,是以又被稱為「國共的硫磺島戰役」。此役後「大陳島」隨即主動撤軍,外離島僅剩金馬澎等島嶼。

前總統蔣中正(左)與一江山軍司令王生明視察南麂前線。(作者提供)
前總統蔣中正(左)與一江山軍司令王生明視察南麂前線。(作者提供)

回顧這兩場戰役的指揮官王生明、陳壽人將軍當年都是拋妻棄子,遠渡重洋去打一場根本沒有生還的戰爭,最後兩人都是與陣地共存亡(陳壽人將軍屍骨無存;一江山陣亡官兵通通被焚燒)。最悲涼的莫過於當年基於「保密防諜」,妻子根本不知道丈夫遠赴敵後(前線),兒子還以為爸爸只是平常回營區,感受不到父親有特別的眼神或舉動,因為爸爸甚麼都沒說。

今天我寫這篇文章是基於下列四個原因:

第一是看到「台教會」等獨派團體反對陸軍官校慶祝「黃埔百年」校慶,以「黨國私軍」加以汙衊,並揚言以「台灣精神」取代「黃埔神話」。令筆者感慨萬千,為何這些獨派人士對「黃埔精神」的認知如此膚淺? 

第二是我在軍事監獄服務時,因投書媒體《搶救屈大兵》險遭軍法司羅織欲加之罪,幸蒙理律陳長文大律師仗義相助,之後進而了解其父親陳壽人將軍殉國的經過。

第三是在媒體上看到前副總吳敦義在「紀念蔣公座談會」時曾提及陸軍官校大門前有一條「王生明路」,這條路是為紀念死守一江山的英雄王生明將軍而命名,訝異吳對陸軍官校人文環境何以如此熟悉,答案原來是他曾在陸官服預官役。

第四是看到包正豪教授在美國紐約州和考克機場設有Military Courtesy Room(MCR,軍方禮遇室)感慨美國人是這樣的尊重軍人,而台灣呢?

今天我只想驕傲的告訴台灣的年輕人,中華民國有很多值得尊敬的軍人,他們慷慨赴義的壯舉,絕對不輸給美國軍人;同樣也以莊嚴的態度告訴獨派團體,除了已殉國的陳王二位將軍外,蔡總統任內的國防部長馮世寬,其年輕時每次緊急升空攔截米格機,他心裡只想一件事,就是捍衛中華民國領空。另一部長邱國正在「96台海危機」時,含著淚水寫遺書,告訴兒子他準備用生命保護台灣。請問他們四位誰是「黨國私兵?」

首先談《最後一顆手榴彈留給自己》-王生明將軍。1955年元旦,王生明才剛從蔣介石總統手中接過「克難英雄」的獎章,旋即接到將擔任大陳島最前線的「一江山」防衛指揮官,而長官給他的命令是「死守一江山」。他知道此去絕無生還可能,但基於保密又不能告訴妻兒,所以在基隆碼頭上演一齣人世間最悲慘、最痛苦的生離死別。 (相關報導: 風評:蔡英文臨去秋波,是給阿扁的大禮還是司法的炸彈? 更多文章

出發前,全家人在衡陽路拍了一張全家福照,同時也是唯一的遺照。在紀錄片《最後的島嶼》中,清楚的描述著:「父子二人走到基隆碼頭,也是父子關係的盡頭。王生明捨不下就此分離,於是拉起不到十四歲兒子王應文的手,一切近在咫尺,戰火即將開打。父親的心,不知如何告別一個尚未長大的孩子;送兒子至公車站時,頓時下起大雨,王生明此時只能掏出口袋中的手帕蓋在兒子頭上,試圖想遮擋根本擋不住的大雨,這是他為兒子做的最後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