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本週展開第二階段的投票,調查顯示投票率下降,評論認為與莫迪及其所屬政黨過於自信的態度,莫迪在10年執政優勢下,憑藉經濟成果、民族自豪感、印度教民族主義和個人聲望,其被認為將輕鬆贏得創紀錄的連續第三個任期。
印度政治評論者們甚至皆同意:只有奇蹟才能阻止印度人民黨的發展。莫迪勝券在握的態勢,也讓外界對於競爭對手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鮮少著墨。明年將創黨140年的國大黨自2014年來,深陷敗選危機,國會席次佔比每況愈下,甚至連死忠支持者也懷疑拉胡爾是否扮演國大黨的終結者。
拉胡爾從今年1月展開名為「團結印度正義遊行」(Bharat Jodo Nyay Yatra)之旅,總共走遍了 15 個邦,呼籲選民結束莫迪的獨裁統治。隨著大選的進行,莫迪與拉胡爾激烈交鋒,互相指責宗教歧視和對印度民主的威脅。莫迪指責國大黨偏袒穆斯林等少數群體;國大黨則反過來指稱莫迪及印度人民黨因擔心失敗,企圖使用分裂性語言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製造分歧,來轉移選民對失業、物價上漲和農村困境等實際問題的注意力。拉胡爾向支持者強調,這次選舉不是一般的選舉,因為印度歷史上第一次有一個政黨和一個人試圖終結印度的憲法和民主。透過個人崇拜,莫迪正在實現一個百年計劃,將印度重塑為一個印度教國家,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只要逃離巴基斯坦、孟加拉或阿富汗的人不是穆斯林,印度將提供快速公民身分的這項新法律,印度人民黨利用宗教來決定誰可以被稱為「印度人」,此舉與國大黨一直以來的世俗主義政策背道而馳。莫迪主政下的印度是充滿仇恨的國家,只有百萬富翁和窮人,面臨青年失業和貧窮兩個重大問題。即便拉胡爾點出了莫迪執政的盲點,但仍難以撼動莫迪的影響力,其中可由拉胡爾本人的從政過程及特質來觀察。

「不情願的王子」延續家族政治使命
拉胡爾・甘地不僅是印度主要反對黨國大黨的領導人物,更是印度最著名的政治王朝家族後裔,歷經三代總理;然而拉胡爾・甘地從政經歷被視為空降部隊,從未替國大黨贏得任何大選,也沒有擔任過地方行政首長,全然是因其政治家族的背景而受人矚目。
2004年拉胡爾・甘地贏得北方邦阿梅蒂選區席位成為國會議員,不過在此之前,拉胡爾受到其父親遭暗殺影響,長期旅居美國與英國留學,甚至對家族政治事業趕到迷茫,2013年拉胡爾被任命為國大黨副主席,2017年接任國大黨主席,理論上拉胡爾應胸懷政治理想,這也是廣大印度人民對尼赫魯家族的期許,不過相較被譽為有祖母風範的妹妹普里揚卡(Priyanka Gandhi)所展現的政治智慧和手腕,拉胡爾更像是被迫參與家族政治事業,以致拉胡爾被冠上「不情願的王子」稱號,外界對其婚姻等私生活亦一無所知。
拉胡爾自從政以來,顯少對外發表談話,也不是非常活躍的政治人物,2003年開始陪伴其母親參與公開活動時,並不敢輕易談論有關印度國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的議題,坦言並未做好承擔責任的準備,雖然後期拉胡爾開始全國各地走透透,深入鄉村接觸窮人,到賤民家中過夜,倡議年輕人應參與政治,但是拉胡爾在政界顯得過於低調,異乎尋常的沉默與缺席給人留下了這樣一種印象:拉胡爾不是一個熱衷於參與政治事務的人,例如,2011年印度國內出現反貪腐抗議活動,主要城市湧現成千上萬的抗議者,但在事件發生11天之後,拉胡爾才打破沉默站出來表態;2012年12月,抗議公車強暴事件活動再次上演,但直到近兩個星期後,拉胡爾才發表了一份四平八穩的哀悼之詞;另一方面,針對新型選舉型態媒體與設群網站的經營,拉胡爾的低調與其對手莫迪的強勢形成強烈對比。
一直以來,國大黨黨內大老亦希望年輕、且顏值高的拉胡爾能發揮讓尼赫魯家族光環產生爆炸性的效果,吸引年輕人為國大黨注入新能量,然而從地方性選舉以及2014、2019年兩次總理之位的大選結果而言,拉胡爾都是讓人失望的。拉胡爾薄弱的政治意志與缺乏政治操作的經驗、演講口才不佳和無選票吸引力,被批評為只是甘地家族的富家子弟,相關媒體甚至評論:「拉胡爾是他們家族中第一個無法贏得廣泛社會尊重的成員,他甚至無法贏得黨內成員的尊重」、「拉胡爾如同蒙兀兒王朝後期統治者,坐視家族榮光消弭」、「拉胡爾,一個不具備領導力的領導人」。這些評論皆道出了拉胡爾本人並沒有出任印度總理的野心,他代表國大黨競選更多是出於黨派利益和家族使命。儘管對大部分印度人而言,沒有尼赫魯家族的國大黨是難以想像的,因為尼赫魯本人在印度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某種程度也讓印度人民將其家族成員神格化,對於尼赫魯家族的崇拜之情永不減滅。
無可諱言,屢次的落選將導致「尼赫魯-甘地」家族影響力日趨式微,就正向而言,這會讓國大黨加速改革,畢竟印度需要的是能夠「接地氣」的國大黨,而不是一個以血統為傳承的百年政黨。 (相關報導: 風評:前有虎後有狼,NCC雖生猶死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