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而引發的戰火超過2年,此戰受到兩岸密切關注,而烏克蘭以無人艇展現不對稱戰力,重挫俄羅斯在黑海的支配勢力。美國學者金萊爾和瓦希特推測,這或許提供台灣防衛中國進犯的重要模板,但身為「無人載具強權」的中國,同樣可能以無人艇來強化對台灣的封鎖。
《海軍新聞》(Naval News)3月提到,俄羅斯運輸艦「斯巴達四號」(Sparta-IV)及油輪「亞茲號」(Yaz)2月底出現不尋常行為,當時它們從敘利亞駛向黑海,卻在接近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 Strait)時突然調頭,強烈顯示烏克蘭無人艇(USV)形成的戰略影響。
烏克蘭3月4日透過無人機攻擊俄羅斯巡邏艦「科托夫號」(Sergey Kotov),使其下沉。美國智庫「防衛重點」(Defense Priorities)主任金萊爾(Lyle Goldstein)和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政策分析師瓦希特(Nathan Waechter)稱,無人艇成功攻擊受到全球防衛分析師關注,尤其是中國。
《外交家》刊登金萊爾與瓦希特共同撰寫的系列文章,討論中國從烏俄戰爭中記取的教訓,其中關於無人艇的解析於4月4日刊出。他們提到,3名中國海軍分析師在2024年1月的中國期刊《艦船知識》(Naval and Merchant Ships)撰文,探討如何防禦無人艇襲擊港口。
瓦希特和金萊爾說,這篇文章指出,大規模不同類型的無人艇應用已為現代海戰帶來新的威脅,且無人艇也為傳統軍事想法、戰爭理論、戰鬥模式、軍事組織結構、武器及設備發展造成新的挑戰。中國海軍分析,有效匿蹤、製造和使用低成本、強大破壞能力、智慧控制模式和潛在自動運作是無人艇5大優勢。

抵禦無人艇攻擊港口有3挑戰
中國海軍分析師透過組裝合成及附加不同武器系統,展現出「多元化攻擊模式」。金萊爾與瓦希特稱,談論到破壞力時,中國注意到「無人艇比空襲還危險,相較於飛彈,無人艇的彈頭有更大爆炸威力」。無人艇製造成本低,因此可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和部署,意味無人艇能「利用狼群戰術來達到更大的破壞力」。
金萊爾及瓦希特指出,評估防衛港口設施和在港口船艦抵禦無人艇攻擊部分,中國海軍分析出3個挑戰,「目標明顯」是其中之一,即建築、碼頭和停泊船隻容易辨識並被鎖定。再者,「高度資訊透明」是指大型港口不易偽裝,且當代監視技術能輕易偵測到港口目標,而目標「遭受破壞的可能性很高」是第3個挑戰。
瓦希特與金萊爾表示,為了防禦港口遭受無人艇的威脅,中國海軍分析師建議建立「感知、防衛、攻擊」的「多領域三維防衛系統」。中國海軍認為,無人艇易受到干擾和偵測,尤其是通訊及導航連結部分,因此有主動和被動方式可採用,在海岸防衛方面,從單一目標或有限範圍的點防禦轉成三維周界與水面防禦。 (相關報導: 賴清德視察無人機國家隊 雷虎秀肌肉加碼展示無人艇 | 更多文章 )
這種防禦的資訊流應由包括「地方政府、公共安全、海洋事務」及其他領域的參與者協調。中國海軍分析師強調漂浮防衛障礙物的重要性,如同美國、俄羅斯、新加坡和其他國家以此保護海軍基地、港口與其他基礎設施。瓦希特和金萊爾說,中國分析文章所用圖片,疑似取自美國海軍主要港口安全障礙物承包商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