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陳旦甫上任就話題不斷,不只藍營立委罵,連民進黨立委也沒給他好臉色;他如何看待這些負評,他心中的交通政策藍圖又是什麼?
上任一個月,交通部門狀況不斷,交通部長賀陳旦接受《財訊》專訪,從最近華航與桃園機場事件談到國道疏運;也從公共運輸談到交通部如何做好全民交通服務的願景。以下是訪談紀要:
談華航:內部管理出問題品牌受傷,好幾年才能恢復
答:還滿複雜的,應該是跟他們長期以來的待遇結構、管理上的專業性、經理部門和工會的溝通方式,統統都有關係。再加上,對照來講,長榮是不是有些地方在處理上有不一樣的地方?是不是華航吃虧了?還是怎麼樣?人比人就有些東西比不完。以我過去處理工會的經驗,大部分工會後來會變成有非常強的正當性,多來自於程序處理的問題。比方說,這次應該是勞動條件的認定上面有狀況。但可能不是真正完全走完這個程序。
如果跳躍一點來講,我重新回到交通部門來工作,感慨很深。第一,交通部做一個資源分配角色,比以前更複雜。比方說大家不因財政不好就能夠體諒一些事,沒有這麼容易就饒過我們。
第二,我們用公司形態來提升行政部門效率,所以公司愈來愈多,但是有沒有朝公司的方式在經營呢?有沒有在政策方向、在管理程序上明確的建立制度?公司最核心是董事會,可是大部分人都止於關切董事長是誰,不重視董事會有沒有適當的組成。
答:按照慣例,對民生、國家有影響、上市和規模大的公司,董事長通常都要報行政院,董事這層通常是部裡決定,我覺得這個才是我的功課、要處理的核心,在董事的組成上,找到專業和多元的人才進來。
答:我們給的是原則性的。第一,在低油價下,航空公司獲利不錯,趁現在有獲利時做整頓,是否在員工福利或是報酬結構上好好的處理?這是好的時間點,口袋裡有錢事情較好商量。進而要考慮哪天油價不是這樣低時,付不付得起?這是長期的財務規畫,和眼前的福利制度一定要權衡。
其次是機隊編組上投資。去看看全世界航空業在現有的產業環境下,大家都在做什麼事?有盈餘時買飛機當投資來開發新航線?還是要謹慎地租飛機?
第三,全球化之下,跨域跨國的運輸事業都高度競爭,我們是要靠品牌還是經營能力來參與競爭?恐怕是這個團隊最重要課題。尤其華航在經歷這件事情後,品牌一定是受傷的,恐怕要好幾年才能恢復元氣,行政團隊要想辦法重新恢復競爭力。
問:桃園機場又是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跑道爛泥、航廈漏水?
答:航廈的問題在於,國內早期對維護體系比較不重視。像一期航廈是40年前十大建設時做的,很多地方都要再翻新;不像後來蓋的捷運,整個系統就是用預防維修的方式在做維護,機場會有老舊疲態,是已經到了使用年期。
(相關報導:
雪隧變換車道鬆綁?賀陳旦:借鏡國外作法再決定
|
更多文章
)
至於跑道,可能是工程維護不落實,因為跑道就像高速公路,哪有30年不動,可能3年5年就要做相當程度的大修。我們最近在檢討機場公司,在管線、偵測設備、緊急應變要去訓練外,最重要是去強化他們的工程部門,從監工到維修,能力要加強。
談機場:興利角度看航空城各地爭取航班把餅做大
問:前閣揆毛治國批評,分散機場資源是民粹,你有何看法?
答:我們沒想要把桃園的機會挪出來給別人,而且這也不可能由交通部單方面來做,因為航班要不要移動,除了市場因素外,在於航空公司自己整體經營上的考量。反過來說,各地方政府願意跟航空站配合爭取新航線新航班,何樂不為?
我不覺得他講的跟我剛講的有什麼不同。他只是用比較強烈的字眼說,把餅分開只是用民粹、沒有用台灣整體競爭力看待;我說的是,不一定要把餅看成這樣大,別地方發展就一定會把這邊餅縮小。我們希望桃園按照他既有優勢來競爭,還是台灣龍頭,帶起整個區域地位;而透過地方政府合作,中南部機場也能爭取新航線,各自努力,餅會變大。從貨運上來講,很可能台中、高雄更貼近某些貨源;又或者,桃園機場的起降費等費用,讓廉價航空不一定要選擇到桃園來跟你擠。
問:第三跑道為何要到二○三○年才好?你會支持蓋第三跑道、甚至航空城計畫?
答:這個時程相當程度受到航空城計畫影響,原先把它當成區段徵收分回的公共設施,這需要花時間。以過去規畫來看,第三跑道是有需要的。現在我們一方面可以來把目前的一、二跑道管理提升效率,一方面來看是否能跟航空城土地取得程序脫鉤,就有可能時程提前。當中還有時間衡量第三跑道的需要性和時程。
航空城計畫是由國發會與桃園市政府主導,已經規畫多年了,相關的行政作業也到一定程度,我們應從興利角度看,既然這個建設和決定已經開始,就讓他創造最大的社會效益。
談國道:降低夜間開車風險談公共運輸:放更多錢進去
答:端午節國道夜間維持收費,百分之百是交通部應該採取的立場。長久以來,大家認為連續假期夜間不收費,可以紓解第二天的塞車,但是我們也同時看見一直累積下來的,夜間開車的不安全。所以我們應該衡量,究竟是塞車紓解效果大、還是重視交通安全,哪個比較重要?
其次,是什麼時候告訴民眾?太晚告知,對民眾來講是不公平的,因為他要安排他的出遊、交通方式,所以我們最後才告訴人家是不公平的,他們買票都來不及。往例都是2個禮拜前,但是當我們上任就已經剛好兩個禮拜前了。我們的確應該盡早告訴民眾我們疏運會跟以往不一樣,而這是基於照顧民眾的安全,至於會不會造成第二天的塞車?我們來努力。
答:塞不塞車每個人感受可能見仁見智,可是台灣在交通事故上的嚴重性,沒有見仁見智的,真實就是這麼多人死亡、大量的受傷。我們一年3000多人死亡,受傷是42萬人,連續假日夜間暫停收費,行車肇事率比一般假日增加一倍以上。而不管是死亡或受傷人數,如果用車輛數來算,我們都是全世界有統計數字的前兩名,這個太難看了。
答:國家在交通資源上耗費太多、成效太少。耗費太多指的是過度建設、私人交通工具使用過多;效益太少指的是,我們有沒有因此使生活水平普遍改善?經濟發展有沒有更好的機會?交通工具大量集中在連續假日出現,真的促進我們旅遊消費嗎?這些車子塞在風景區,造成空汙、壅塞、停車需求,卻看不出來對經濟活動有非常正面的效果,但是前面花的成本卻非常高。
答:一是宣導私人行車不安全。因為如果平常不開車,對車況路況都不熟。第二,想辦法提供公眾交通工具,讓人有多種選擇。六月底開始,全台火車站、台北與高雄捷運以及公車轉乘都可以用電子票證,等於大部分軌道運輸和客運車都可以使用了,我們會推廣兼具電子票證的記名學生證,優惠學生,鼓勵大家不要騎摩托車、不用家長接送。
同時,利用大數據來理解學生上學的交通行為,讓客運業開些更直通的路線,透過現在的科技來做管理。更多人搭車後,運輸業者樂於提供較多班次,尤其是他可透過良好的管理工具,提高準點率。
坦白講我們就只有這條路了!現在繼續想要用建設,特別是開闢道路來改善台灣交通,我真的看不出這條路的成效。我們只能夠把更多經費放到公共運輸上,給公共運輸一點機會,這點錢比蓋一公里捷運、鐵路地下化、快速道路,實在是小錢。
一定要讓交通部從過去是以建設路為主的機構,變成是要把人、車、路整合做交通服務的組織,過去我們太多資源放在路上面,對人和車都沒有用心。
談高鐵:下一步掛牌上市 談機捷:先安全通車再究責
問:高鐵新的財改方案已經過了,未來的發展與人事會怎麼做?
答:財改方案過了,加上現在多了幾個站,基本上收入會提高,希望下一步就是掛牌上市。當初用國有民營換得經營年期加長,希望以民營能在經營上顯現更大活力。眼前自己沒有壓力說要做人事改革,應該就事論事,先看經營穩定下有無達成原先目標。
除了財務目標外,也要發展地方目標,像現在新增3站,可能旅客特性不是週間上班族、商務族,而是旅遊觀光客,週間車班不用多、週末就要多。而且不單是班距合理調整,應該要讓高鐵和地方旅遊產業,遊覽車、客運、主題樂園、旅館,做些專車或主題優惠,就會有活力和兼顧地區發展特性。
答:我們目標放在讓它通車營運,讓它可以安全使用。追究責任、給人民交代列為第二。要讓機場捷運趕快來興利,能早點安全通車,幫助國門、沿線發展,以及一部分交通壅擠等。
現在正在籌組獨立調查委員會,給他們合理運作空間,沒有時間表,如果先給期限變成是非得提早交卷,這絕對不行,要尊重他們,把問題了解得差不多了、在專業上有把握了,再來進行後面的安全驗證、通車前應有的履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