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斯!」從擁擠的大廳通往公司自助餐廳的樓梯頂端,傳來熟悉的、低沉厚重的、沙啞的聲音。「加斯!這裡到底在搞什麼?」剛從寧靜湖回來,傑克.柏格(約翰.柏格的別名)過完一年一度的長假,顯然感到很沮喪。
為什麼?因為加斯.索特找到一種方法來「摧毀」先鋒的指數基金──就是ETF!或許,這其實是柏格的真心話,他從頭到尾就反對ETF。
自從反對內森.莫斯特(譯注:Nathan Most;他是美國證券交易所新產品開發部門主管、ETF創始者)推出首檔ETF這個創新想法的那一天起,柏格就一直反對ETF,並支持發行傳統的指數共同基金。他認為,ETF是真正投資者的死敵,因為它們會引誘投資者進行短期交易,但短期交易幾乎總是會傷及報酬。相反的,指數基金是長期買入、持有的投資者的盟友和朋友。是的,投資指數基金很無聊,但這就是它們的一大優勢──無聊才讓投資者更容易保持投資的狀態,這正是長期成功的關鍵。
要解釋「到底在搞什麼?」就必須要回到將近兩年前的1998年初。當時,索特擔心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可能會蔓延到全世界。那年稍晚,俄羅斯的債務危機更加劇索特的恐懼。他是在1987年大崩盤前兩週加入先鋒,當時市場一天之內就下跌22.61%。正如他後來所說:「我們的經歷塑造了我們。那件事無疑對我留下印記。」
一直以來,先鋒都拒絕向經紀人和顧問提供銷售支持費用以進行分銷,而且大多數基金經理都很樂意,所以先鋒幾乎沒有從註冊投資顧問和其他人那裡得到任何幫助。但ETF卻不一樣,顧名思義,ETF是在交易所進行交易,因此自然會產生佣金,先鋒所面臨的挑戰則是需要透過上述的分銷管道,來贏取ETF交易量占比。
索特於是思考:為什麼不為傳統指數基金創建一個ETF「袖子」──或稱指數基金接入工具。這麼一來,ETF投資者就可以同時擁有指數基金以及交易流動性,而不會對宿主,也就是指數基金造成干擾。索特前後花了九個月的時間,來探索他可能沒注意到的所有負面影響.他一直在問量化投資的同事,哪裡可能會出問題;他也花了幾個小時跟法律部門的同事一起「尋找可能出現的麻煩」;他向行銷人員提出挑戰:這樣做,真的能滿足註冊投資顧問和其他金融中介機構的需求嗎?他們會湧向先鋒嗎?如果是,為什麼?需求量會大到讓這一切的努力都值得嗎?透過一個接一個的問題,然後再問更多的問題,索特覺得愈來愈有信心,自己真的發明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他帶著一些惶恐不安,最終還是要跟傑克.布倫南(編按:當時的先鋒董事長兼CEO)討論。
布倫南最初的反應是有點懷疑。但就在第二天,他用像是在和大學朋友相處的方式,向索特承認這可能不是索特所提出最糟糕的主意。事實上,當時布倫南表現得甚至相當熱情。他說:「加斯,讓我們馬上向董事會提案吧。」 (相關報導: 葉日武觀點:搶購高息ETF不理性?請給個理性示範吧! | 更多文章 )
這個「發明」的重大意義是:索特的六項專利都跟ETF有關。先鋒於2001年推出其首批ETF,並將之統稱為毒蛇基金(Vipers)。透過把將每支ETF構建為其大型成熟指數基金之一的股票類別,先鋒可以利用其大型基金的規模優勢,收取僅0.15%的費用率──不到市場領導者巴克萊全球投資公司(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 BGI)所收取0.35%的一半。2006年時,先鋒放棄「毒蛇」的名稱,並將其所擁有的各種ETF更名為先鋒ETF,而且很快就產生了完整的先鋒ETF名冊。到2007年3月,先鋒已經提供32檔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