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重整美對台政策!台灣政策法案重點一次看
作為美台關係基石的「台灣關係法」上路已40多年,在中國近年侵略野心日益增強下,美國政壇吹起反中風潮,美中台三角關係跟著產生變化,調整美國對台政策的呼聲也逐漸升高。
抗中挺台立場鮮明的共和黨籍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2020年開出第一槍,與民主黨籍參議員默克利(Jeff Merkley)提出「台灣關係強化法案」(Taiwan Relations Reinforcement Act),盼多方提升美台關係。
但法案未能在上屆國會結束前排上參議院外委會議程,最後無疾而終;去年3月捲土重來,也尚未有任何進展。
不過,隨著台灣議題越來越受到華府重視,今年6月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親自出馬,與共和黨籍參議員葛蘭姆(Lindsey Graham)聯手提出「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才順利讓法案排上委員會議程。
「台灣政策法案」與盧比歐法案相似,都希望在外交、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提升美台關係。其中外交部分因為敏感性高,且改變幅度顯著,特別受到外界矚目,也引起拜登政府關切。
彭博8月初引述知情人士指出,白宮對法案內容有疑慮,正遊說民主黨議員踩剎車。白宮國安會發言人華森(Adrienne Watson)當時證實,白宮確實對部分條文感到關切,包括可能破壞且與美國長年「一中政策」相牴觸的內文。
參議院外委會日前告訴記者,兩黨議員目前仍就「台灣政策法案」修正案進行最後協商,最新版本要14日後才可能出爐。但根據法案目前版本,不難看出白宮關切的條文是哪些。
台灣政策法案-外交領域
首先,法案將推動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簡稱駐美處,TECRO)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去年9月曾傳出拜登政府正認真考慮台灣提出的改名請求,但美國部分人士認為此舉只有象徵性意義,對台美關係無實質幫助,為此惹怒北京沒必要;加上立陶宛允許台灣以「台灣」為名開設駐立陶宛代表處,讓中國暴跳如雷,駐美處改名案也跟著石沉大海。
再來是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任命一事。法案要求AIT處長任命應比照美國駐外大使提名程序,須經參議院確認同意,且職稱應改為「代表」(Representative),等於在台美無正式外交關係下,變相以邦交國同等方式對待台灣。
針對長期被中國用來在國際組織內排除台灣的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法案也作出正式表態,強調決議並未處理台灣代表權問題,也未含任何攸關台灣主權的聲明,破除北京長年把決議與「一中原則」劃上等號的謬論。 (相關報導: 史上唯一訪台美國總統!艾森豪62年前「高規格禮遇」行程曝光,大批熱情群眾夾道歡迎 | 更多文章 )
此外,由於謹守「一中政策」,美國不允許台灣在聯邦機構內展示主權象徵符號,包括中華民國國旗或軍服。但法案要求美國國務卿,在法案生效90天內廢除任何相關內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