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蒸、炒、煮、炸都逃不過醃肉這一步,沒醃過的肉,根本不入味,因此基本功一定要做得好。許多人剛開始做菜時,難免覺得醃料分量很難掌握,食譜上的「少許」、「適量」究竟是多少?為什麼有時要加蛋醃?有時又加水加油?為何大家那麼抗拒用嫩肉粉?醃肉到底又要多久?對此,大廚雷啟裕分享了醃肉必知小撇步,保證肉質香嫩又入味!
醃肉必備:鹽、糖、太白粉、油
家中醃肉,可能會加鹽、胡椒粉、糖、生抽、酒、油、太白粉,有時候為了省時或隨便吃,總覺得下少幾樣就足夠。請教過雷啟裕師傅,他說醃肉最基本用4種調味料就夠,不過就要注意順序。以下還有多個醃肉Q&A,學完保證以後醃豬、牛、雞也難不倒你。
醃肉最基本調味、順序以及其功效:
1. 鹽
醃肉第一步必定是加鹽,將肉洗淨瀝乾,才下鹽揉至起膠,可令肉汁滲出。起膠是指它會有黏性出來,有少許黏手的感覺,原是比較滑溜,但揉完就會起膠。膠質會形成一層保護膜,煮的時候便會凝固,鎖住肉汁。
2. 糖
第二步是加糖,它可中和鹹度,吊出鮮味,有補水作用,讓肉有多些肉汁。
3. 太白粉
第三步是太白粉,它的作用是把肉保護好,免讓肉汁流失、變乾或變得粗糙。
4. 油
最後是油,它起了阻隔作用,防止肉氧化。此外,還有潤滑功效,讓每一片肉都不會黏在一塊。
醃肉11個小撇步
除了這4種調味料,有時還會加醬油、酒、甚至雞蛋等,究竟適用於哪些情況呢?以下將提供11個醃肉Q&A,若你平時不懂得預計調味料分量,或是每次醃肉都不知道要醃多久才對,又或者是想學會醃肉的正確方法,請好好筆記起來!
1. 調味料分量很難掌握,究竟有沒有公式?
若想掌握到標準的醃肉技巧,必先準備磅或量匙。雷師傅建議600克的肉,用4克鹽、4克糖、12克太白粉和8克油。1茶匙約相當於5克,所以4克就是1茶匙鹽減一些。
2. 有些肉醃半小時就夠,有些要醃過夜,醃肉時間應如何界定?
所謂「入味」是指味道入到肉心部分,咬下去中間位置也不會淡。醃肉時間長短,視乎食材厚薄而定,也決定肉裡的鹹味程度。如厚身的豬排、豬肋條半小時當然不夠。相反若是薄身火鍋豚肉片,可能10分鐘便夠。但一般至少醃45分鐘至1小時。
3. 醃肉會否醃過夜?
過夜確實能讓肉滲透得更好,肉的纖維有時間慢慢鬆化。例如一塊肉擺1小時後,可能放鬆了50%,兩小時100%,3小時已到頂,視厚薄而定。
4. 醃肉有沒有指定手勢?
用手一定最均勻,且要順時針方向。否則突然轉為逆時針,會破壞纖維。
5. 醃肉一定要放冰箱?
視乎天氣而定,夏天盡量擺放冰箱,冬天則不一定。
6. 什麼時候會加酒醃肉?
如果是豬、牛肉,一般就會用酒。海鮮類較少用酒,反而最需要加糖,因為海鮮鮮甜,加些糖能吊出鮮味,效果好很多。而且海鮮生活在鹹水地方,鹽分較多,所以要加糖中和。
7. 什麼時候會加水醃肉?
加水是為了讓肉鎖水,吸收水分並變得脹身。下完調味料便可加水,再撈勻太白粉,放進冰箱讓肉有時間慢慢吸飽水。以1斤炒肉片為例,大約需要40至80克水。下完水記緊不可以立即煮。因為會很濕出水。因此加水醃肉,放置的時間一般較長。
8. 什麼時候加蛋醃肉?蛋白與全蛋有何分別?
蛋白遇熱會凝固,在肉類的作用便是保護膜,撈勻蛋白,煮的時候它很快便會凝固,形成薄膜,把肉包覆好。蛋黃多數醃紅肉時才會用,因顏色較深,醃白肉會有影響。例如炸豬排可以加蛋黃,但炒雞肉就不能,因色偏黃,炒出來視覺上不好看。
9. 是否不可用鹽醃牛?
沒關係,但不能太多。因為鹽會讓肉起膠,刺激到肉,令它變得緊實。要解決這個問題,反而要醃較長時間如3、4小時甚至半日,狀態才會最好,因起膠後有時間慢慢放鬆。
10. 鹽和醬油都是鹹味,為何兩者都要加?
鹽主要是最表層的鹹味,醬油則是香味為主。
11. 嫩肉粉及小蘇打粉是什麼?兩者是否不宜醃肉?
嫩肉粉以鳳梨、木瓜等提煉,成分天然,原則上很健康。坊間反對使用的原因是,認為它刺激性強,會把肉醃至無味。雷師傅指用少量嫩肉粉是好的,因有些瘦肉很乾實,加食粉或嫩肉粉是無可厚非,但別太多否則會變苦澀,影響肉質之餘,會有陣鹹味蓋過了原來的肉味。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標題:醃肉技巧|落調味有正確次序?用油或水有講究?醃肉必學的11件事) (相關報導: 醃肉別只會撒鹽、胡椒!內行人加4個天然食材「口感入味秒升級」,肉質嫩滑鮮美不乾柴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