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典型的好萊塢,名導演伍迪艾倫的戲外人和他的電影一樣還精彩,最諷刺的是,正當道德爭議緊緊跟著伍迪艾倫時,由他執導的電影《藍色茉莉》,刻畫的正是一個女人的道德困境。
當愛情碰到道德,女人的優先選擇為何?或再精確一些,大眾文化所刻畫的女人,在愛情的衝擊下,有可能成為負責任的道德主體嗎?
《藍色茉莉》明顯的是向戲劇大師田納西.威廉斯的《慾望街車》致敬,但是兩齣戲只是形似,卻有很不同的底韻。劇中女主角茉莉和白蘭琪一樣,都在人生遭受重擊後,落魄潦倒的投靠自己的妹妹,她們也都在這個不可靠的救贖之地,遭受人生最後的重擊。
但相似之處到此為止。
《慾望街車》白蘭琪的命運,不但是一個女人追求愛情救贖終不可得的失落,同時象徵美國南方的沒落,自有其悲劇的重量;相反的,茉莉代表的是華爾街的貪婪腐化,以及架構其上光鮮亮麗卻虛矯的人生,她最後的淪落,則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咎由自取的現代悲喜劇。
《藍色茉莉》中的其他角色,茉莉的妹妹,妹妹的男朋友等,都是茉莉人生墮落的最好見證人,她從上流社會的高貴女主人,最後卻不得不投奔從小一起被收養、互相沒有血緣、原先一直很看不起的妹妹,「連養父母都說我的基因比較好」
伍迪艾倫的情節對照是清楚的批判,當年工人階級的妹妹與妹夫忽然中了樂透而找上門,希望在華爾街呼風喚雨的姐夫可以教授投資之道,苿莉降尊紆貴,心不干情不願的接待。誰知姐夫是形同詐騙集團的馬多夫,他的騙局被查獲後,害無數散戶也傾家蕩產,連妹夫的錢也全數賠光。
家破人亡的茉莉最後拉下臉去投靠妹妹,妹妹不計前嫌收留她,但無論這樣的情誼多麼珍貴,在茉莉的眼中,她還是那個血統不如她的「妹妹」,她「無用」的前夫,和粗鄙的現任男友,則都更是人生的loser。
電影透過這些「loser」對茉莉的鄙夷、憐憫,更顯出茉莉的可悲,戲末每個人都回歸現實,妹妹不再想找多金男,她的前夫發財夢破碎後,最後選擇阿拉斯加辛苦但踏實的勞力工作。只有茉莉還在自己的夢中流浪。
結果,茉莉才是人生的最大輸家。她的人生悲劇不在於,破產之後到第五大道的名牌鞋店當女店員,還要躲避那些勢利眼的富太太們。畢竟,她今天的處境是自己的選擇,電影埋伏了一個重大轉折,原來當丈夫愛上另一個女人,決定棄她而去時,茉莉衝動之下向FBI舉報了自己丈夫的不法行為。
這部電影是茉莉和自己過去的對話,觀眾看到這個重大轉折時才發現,原來茉莉對丈夫的惡劣行徑,從頭到尾到知情,她的豪華人生全是建構在謊言之上。這是茉莉第一層次的道德爭議。
然而,她最後的舉發卻無法為自己贖罪。當然,茉莉如果從正義的角度決定大義滅親,即使淪為乞丐也可以甘之如飴,但她的動機卻是無法忍受丈夫離開,一時昏了頭而舉發。
為了錯誤的動機作了對的事,茉莉到最後都無法自圓其說;所以,我們從電影的第一幕飛機上,到最後公園中,茉莉的處境更糟了,她最終流落街頭的命運已經昭然若揭,但茉莉還是一貫的喃喃自語,但這不是和自己對話,對話的前提是能夠道德反省,但茉莉終究無能判斷,自己的所作所為有著什麼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