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憲議題終於引起社會熱烈討論。對於憲政制度歪七扭八的台灣,修憲已經無可迴避,否則一黨總統換成另一黨,不過是「民選皇帝」(昏君及狂人)的再次複製而已,國會也是排斥小黨的兩黨俱樂部,兩黨既分贓又對抗的總統與國會成為十多年來台灣的最大亂源。人民選來選去,不過是在照顧「兩黨利益」,哪有「人民利益」?
朱立倫提出內閣制後,兩黨內部雜音四起。國民黨的吳敦義以「算計」及「修憲門檻很高」澆冷水、胡志強以「總統制穩定,內閣制不穩定,政府可能一年內換好幾次」澆冷水、王金平說「憲改時程誰也不敢講」。民進黨則要求國民黨先歸還黨產再談修憲、先健全國會制度再談總統制或內閣制。
兩黨講得頭頭是道。但大家有沒有想到,為什麼台灣百分之七十民意傾向內閣制,兩黨枱面人物卻喜好總統制?因為總統制最符合政黨利益,最能逃避人民監督(既有任期保障,又不備詢國會,又可無視民怨、為所欲為)。這正是美國開國之父們擔心造出「民選皇帝」,而刻意用分權及制衡弱化總統的緣故。甚至可以說,直到廿世紀初期,美國總統還是次級機構,政策主導權在國會手上。美國人能允許的總統其實不是高高在上(像台灣或法國)的「元首」,而是對國會的「說服者」及對人民的「溝通者」。
台灣的總統制愛用者經常提出的理由是「總統變成虛位,人民能接受嗎?」或像許信良說的「人民直選的總統不可能是虛位總統」、「內閣制的閣揆沒有任期,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就獨裁了30年」。這些幼稚的論點不值一駁。其一,最易滋生終生獨裁的都是缺少分權及制衡的總統制國家,如印尼蘇哈托、中華民國蔣介石、埃及及非洲一些總統。其二,人民一旦覺醒,公民團體、網路、媒體有影響力,總統制及內閣制都不可能出現長期獨裁者。此時人民需要比較的,反而是何者更易受民眾監督?不孚眾望的領導者何者更易被人民更替?而答案明顯,是內閣制!
政黨及權力人物的想法很不幸常與人民相反,因為他們已自居為精英、為統治階級,他們只支持對他們有利的制度。而對台灣政黨,特別是享盡執政滋味及執政在望的政黨,總統制(尤其現階段台灣的「民選皇帝」制)是較符合他們利益的制度。精英及統治階級總是看不起人民,又千方百計要逃避人民監督。他們宣稱總統制穩定,就是喜歡它較不受民眾監督及較不易被人民換掉的特點。
問題是,不孚眾望的領導者更易被人民更替,就是「不穩定」嗎?領導者胡作非為或死皮賴臉如扁、馬,人民拿他們全無辦法,就是「穩定」的制度嗎?而人民直選的總統不可能虛位嗎?台灣人民不能接受虛位總統嗎?
並非如此。例如全民選出的奧地利總統就是虛位,內閣制國家更有不少虛君。虛位不表示純粹擺飾,重要儀式(包括對外代表國家)仍需他們,他們的地位仍很尊崇,且因超越或擺脫了「政黨鬥爭」(世界最醜陋下流的行為之一),他們經常成為凝聚人民向心力的中心。同時,如果台灣人民不能接受虛位總統,那就表示台灣人民還沒有做夠「臣民」,尙無資格談論民主政治,總統職位對人民而言還是一個「家父長」及「崇拜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