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戶計畫的難題?

台北市府推動東區、西區門戶計畫,市長柯文哲仍有許多難題待克服。(資料照片,吳逸驊攝)

那麼,東區、西區門戶計畫在執行上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與困難呢?

 

土地整合、取得困難

東、西計畫區內的土地產權複雜,除了市有土地,還有大面積的中央所有地(多為台鐵所有)與私人所有地,尤其是開發甚早的西區,土地持分更是零散,市府為了整體的區域規畫必須逐一取得土地,但取得的方式有很多種,是要向中央有償取得、無償取得,或者以都市計畫變更後回饋土地的方式獲得呢?對此,都發局同仁表示,正一步步地與台鐵交涉。

此外,當土地涉及價值提升的都市計畫用地變更時,產生變更後的土地回饋,也衍生兩造因為分地帶來的利益爭奪戰。舉例而言,依法由「工業區」變更為「商業區」,因商業區的盈利所得較工業區高,土地擁有者必須捐地40.5%回饋給市府,然而,市府要分配靠馬路的還是靠中間的地?要零散的還是完整的地?雙方免不了在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展開角力。

土地變更程序繁複、耗時

門戶計畫也涉及都市中的土地使用分區變更,如僅是「細部計畫變更」(如傳統工業轉為資訊產業),則需經過市都委會審議,審議前還須經過公開展覽、說明會的程序;但若涉及使用機能改變的「主要計畫」變更(如工業區變更為用途迥異的商業區)則需二級二審,即先透過市府層級的都委會審,再到中央層級內政部的都委會審議。由於土地變更事關重大,故程序繁複且耗時。

除此之外,若東區的硬體建設完成後,還需要吸引軟體新創人才進駐,是否需要給予入駐者相關輔導?入駐獎勵金是否由政府提供?這些都需要政府透過政策性引導來帶動東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