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日罕見的在12小時內接連發生五起規模5級以上有感地震,造成1死1傷及財物損失,雖然對地震已習以為常的台灣算還不上重大災害,不過由於震央都是在東部外海的太平洋地震帶上,引起CNN、NHK等國際媒體高度關注報導。
然而這次地震後,政府沒告訴國人的是,中央氣象局監控台灣東部外海地震活動最重要的預警系統「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置計畫(MArine Cable Hosted Obserbatory, MACHO),簡稱媽祖計畫」早已名存實亡,去年5月遭漁船拖網拉斷線後,至今未進行補救或替代方案,在這預警空窗期,一旦發生規模較大的地震及海嘯活動時,首當其衝的蘭陽平原、花蓮及東北角民眾將錯失早期預警及疏散應變的寶貴時間。
台灣每年超過2萬次地震活動中,有七成是發生在臺灣東部海域,引發的海嘯破壞力更不下於地震本身。猶記得2004年印尼北蘇門達臘地震引發本世紀最嚴重海嘯,15萬人罹難的悲劇後,台灣對潛伏在太平洋家門外口這隻地牛產生警覺,開始研發地震預警機制,而有「媽祖計畫」出現;近至2011年日本三一一地震,引發的海嘯造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至今仍無法完全善後,嚴重程度僅次蘇聯車諾比核災,證明海底地震是海島國家不可忽視的威脅。

然而台灣面對這個威脅建置的「媽祖計畫」原計畫經費8.9億元,鋪設纜線至外海250公里的沖繩海槽,但遭國科會質疑成效後打折,經費遭砍半至4.5億元,以致2011年11月啟用時僅延伸至宜蘭外海外海45公里的的和平海盆邊緣。即便如此,「媽祖計畫」啟用還不到三年,去年5月即遭到漁船拖網作業斷線無法傳回訊號,4.5億元付諸流水;更令人唏噓的是,配合「媽祖計畫」纜線維護而斥資18億元打造的海研五號,也在去年10月在澎湖海域觸礁沉沒,總計耗資高達22.5億元的「媽祖計畫」,隨著電纜斷、船沉,監測預警計畫跟著斷線的電纜一樣,沉入太平洋。
虛擲22億 媽祖計畫斷線
「媽祖計畫」號稱可讓核電廠、高鐵等重大設施提前應變,但事實上,高鐵軌道位於西部,受東部的太平洋地震影響較小,根本不需要這套預警系統,行控中心也從未連線,「媽祖計畫」對高鐵是畫蛇添足。而位於東北角的核一、核三廠,是否能夠在預警系統爭取10秒地震先期預警、10分鐘海嘯預警時間內完成應變,也不無疑慮。
即便如此,受損斷線已是既定事實,但政府坐視系統失靈,在媒體披露後只說無法追查拖斷纜線的元兇,卻未檢討海底電纜施作工法中,應掩埋卻便宜行事未掩埋造成的損害;至今也沒提出任何修復計畫或權宜替代措施,讓東部太平洋地震監測陷入空窗期,難道要「碰巧」再遇到大地震或海嘯,海水灌入蘭陽平原及東北角後,才能凸顯出政府官員的人謀不臧嗎?
氣象局說,我們不知道20日的接連地震或許只是正常能量釋放,還是地殼劇烈活動的前兆;不過人民想說,政府隱瞞真相的心態,是人民面對複合式天災的最大危機。
*作者為遊走國會的旁觀者,曾任曾任嘉南藥理科大通識課程講師、企業公共事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