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翊綱專文:不好意思……

穆斯林開齋節,移工湧入台北車站。(取自台鐵路透社)

當我們要出電梯的時候,會反射動作說:「不好意思。」

上下公共運輸,為免磨蹭他人的尷尬,也會說:「不好意思。」

在公共場合運送貨品的人,提醒大家注意,會高喊:「不好意思。」

要問路的時候,會說:「不好意思。」

服務生上菜的時候,也會說:「不好意思。」

甚至,在要開口說話、報告的時候,也加個發語詞:「不好意思。」

出了錯,不情願地認錯,說:「不好意思。」

打了人,不得不道歉,以便和解,也說:「不好意思。」

犯了法,不得不在媒體前認錯,以便減刑,也只是說:「不好意思。」

不勝枚舉。一句「不好意思」居然就打通關了?

然而,我年少時代,生活中並沒有這句「不好意思」。並不是當年沒有禮貌,而是語言豐富、層次講究。在不同的需求下,隨口敬語非常繽紛,「請問」、「打擾一下」、「拜託」、「借過」、「借光」、「借一步」、「請讓一讓」、「請小心」、「請注意」、「麻煩您」、「真抱歉」、「對不起」。換成親切的閩南語,也有「歹勢」、「失禮」等常用字眼。因應不同的狀況,語言有不同的詞彙、不同的層次。

我是戰後嬰兒潮的末段生,至少在一九八八年創辦【相聲瓦舍】的那時,「不好意思」還沒有當道。或許,政治解嚴後所面對的世界華文資訊衝擊,正是原因。

周星馳主演的電影,有幾部曾經在同一有線頻道一年重播超過六十次,也就是每週至少一次,觀眾對劇情、人物、台詞已到朗朗上口的程度。諷刺的是,沒什麼人是到電影院去看的,這些電影,人們是盯著電視螢幕看的。

香港方言中,最常聽到的發語詞是「唔該」。眾所周知,這句客氣發語詞,最接近英文的「Excuse me.」,是簡略的、方便的、不講究的、多意涵的。當粵語喜劇片配音成國語時,求其方便,「唔該」被籠統譯成「不好意思」。

電視狂播的周星馳喜劇,如《威龍闖天關》(原名《審死官》)、《食神》、《唐伯虎點秋香》、《九品芝麻官》、《少林足球》、《功夫》……鋪天蓋地!一些新詞語的發端,居然源於電視轉播的香港無厘頭喜劇,轉而成為生活一般用語,你甘心嗎?覺得不可能嗎?請問「小強」一詞是哪兒來的?「圈圈叉叉」、「關門放狗」、「猴塞雷」又是在哪兒聽到的?

《變形金剛》博派老大,日本原名(畢竟是源頭)是「コンボイ」,說穿了也是借用泊來語「Convoy」,大拖車頭的意思。「Optimus Prime」是他的階級稱謂,並非名字。香港人的「柯博文」(或「柯柏文」)譯名,就是基於「コンボイ」、「Convoy」的音譯。可知八○年代《變形金剛》卡通在台灣播映時,老大的名字叫「鐵牛」?我們的語彙,向「香港化」翻譯毫無自覺地妥協了嗎?

信賴乃至依賴香港式翻譯,也是其來有自,在文化立場上,香港算是台灣的盟友,中華文化的最外層表徵:「正體中文」,香港也有著堅持。港台兩地,是傳統中文書寫的最後淨土。但媚俗者說話無層次、寫字不講究,就是敗壞的源頭,粗略、俗氣,令我們逐漸脫離優質生活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深度品味文化的知覺。 (相關報導: 台灣人說京片子 馮翊綱政治不正確的口音 照樣博得滿堂彩 更多文章

周星馳原創有趣,但電視頻道重播無度,觀眾麻木仿習,都令覺察者感到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