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Consensus 2015實錄─金融互聯網的共識與爭論

關注數位貨幣業界動態的新聞網站CoinDesk於紐約舉辦的2015年共識年會,其實很多爭論。(作者提供)

2015年九月十日,長期關注比特幣業界動態的新聞網站CoinDesk在紐約舉辦了一場研討會Consensus 2015。主辦單位邀請了49位來自資訊科技、資本市場與政府機關等知名講者,吸引了全球逾500名關注數位貨幣動態的與會人士,是全球金融科技界高度關注的年度盛事。我身為專業投資人兼金融專欄作家,又對承載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發展及應用長期看好,自然不能缺席。

大會取名「共識」,顯然有向比特幣底層的計算網絡區塊鏈致敬的意味。在比特幣的世界中,要確定一筆某甲與某乙的交易是否順利發生,雙方的錢包是否真的已經反映了成交之後的餘額,須靠參與區塊鏈的計算實體透過解一個先進密碼學的難題來驗證,並將驗證後的結果及時廣播給所有節點,並讓驗證後的交易記錄(區塊)與先前的紀錄加密鏈結,從而令數位貨幣運算網絡參與者達成針對該筆交易的共識與記憶。這個驗證運算的過程,被形象地稱為「挖礦」,因為順利及時完成驗證運算的節點,會得到區塊鏈派發的比特幣獎賞(挖到「礦」)。區塊鏈演算法精巧的設計,使得建立共識的過程與共識本身的可信度是內稟於區塊鏈本身,無須另一個獨立的中介機構(例如銀行)來撮合、確認、甚至判定此筆交易。由分佈在網絡各處的節點透過無法篡改的運算證明所達成的共識,彷彿給區塊鏈上的歷史進程拍了一張快照,見證了時間的流向,也定義了記憶。

大會一開始時,由倫敦政經學院教授Garrick Hileman就當前比特幣的發展狀況提出綜合概覽,詳情可參考其原始簡報。我在這裡僅摘要幾則重要的數據:

  • 截自2015年9月,機構法人對比特幣及區塊鏈技術的新創企業已揭露的投資總額達8億9400萬美元。
  • 全球有23個國家或經濟體中有VC支持的比特幣或區塊鏈新創企業。
  • 2015年迄今VC對比特幣或區塊鏈新創企業的投資總額為4億3600萬美元,較2014年同期上升94%。2014年間VC對比特幣或區塊鏈新創企業的投資總額達3億6200萬美元,比起1995年時VC對早期互聯網新創企業的投資金額高 ,但2015年的預計投資總額會低於1996年時VC對互聯網新創企業的投資額 (未經通脹調整)。
  • 與比特幣或區塊鏈相關的研究論文出版數量顯著增加,其中經濟與法律相關的題目佔52%,計算機科學與密碼學的相關研究僅佔28%。
  • 僅管比特幣對缺乏傳統金融服務的第三世界新興市場人民幫助頗大,但接受比特幣的商家仍然集中在歐美等成熟經濟體。(如下圖)

另一個有趣的看點,是主辦單位請與會人士表達他們對比特幣與區塊鏈技術killer app的看法。

超過三分之一的回答是: 我們還沒想像出來。這並不意味著投資人正在估值泡沫中盲目下注。歷史教訓與科學研究均已指出,人類預測未來可能發展方向的能力十分有限。回顧1990年代時人們對互聯網未來發展的想像,幾乎沒有人預見會有像Google、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企業。

當時的投資確實有很大比例煙消雲散,但堅持下來投資人與企業後來也有斬獲。比特幣與區塊鏈技術之於金融界,如同瀏覽器之於互聯網,好戲剛剛開場。也正因為金融科技處理的問題均牽涉到複雜的組職與監管因素,難以速成。但這些問題都是金融機構實際上遭遇、且有巨大商業誘因解決與改善的問題。相比於互聯網早期,目前投資人已將比特幣及區塊鏈相關的投資領域分成七大方向: 整合通用服務、區塊鏈基礎建設、數位資產交易所、數位金融服務、移動錢包、支付服務、挖礦。每個領域皆蘊含巨大的發展潛力。

圖示
圖示
圖示
圖示

若是僅針對區塊鏈技術,目前可以想像的應用如下,且每個應用都已經有新創企業在研發: (相關報導: 用比特幣環遊世界 工程師已走遍14國 更多文章

  • App開發過程中程式碼模組的所有權憑證;
  • 數位內容的儲存與傳送;
  • 數位資產交易市集;
  • 點對點價值轉移與交通工具分享;
  • 面向銀行、電商、博彩與線上遊戲業的數位信託與托管服務;
  • 智能合約、數位化企業的組建、權益轉讓與公司治理;
  • 數位化股權及產權的交易、轉讓與憑證化;
  • 既存合約與法律文件的數位憑證化;
  • 分佈式計算機網絡儲存服務;
  • 家庭自動化與智能電網;
  • 消費者私密資訊保護;
  • 分佈式醫療大數據及數位病歷管理;
  • 分佈式計算資源雲端服務;
圖示
圖示

在已經可以想像的、商機巨大的應用領域當中,深化金融市場數位化、去中心化與資產憑證化的領域最令我關注。一個主因是剛加入Digital Assets Holdings (DAH) 的華爾街資深銀行家Blythe Mas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