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波蘭也曾六四 一位將軍的抉擇

共產波蘭最後一位統治者賈魯塞斯基(美聯社)

1989年6月4日星期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進天安門廣場、展開血腥鎮壓之後幾個小時,遠在歐洲東部的波蘭也發生了一樁改變國家歷史的事件,然而不是民眾對抗政府,不是戰車輾過人群,而是……投票。

當時與中國一樣、仍是共產主義國家的波蘭,舉行數十年來第一場堪稱(局部)民主、自由、公平的國會選舉,新恢復的參議院(Senat)100席全面開放民選,眾議院(Sejm)460席有161席(佔35%)開放民選。由於當選門檻是絕對多數,因此部分選區6月18日還要進行第二輪決選。

1989年6月4日,波蘭團結工聯領導人華勒沙在國會選舉中投票。(美聯社)

投票之前,執政的「波蘭統一工人黨」(PZPR,即共產黨)信心滿滿,甚至擔心贏得席次太多,有礙國際觀瞻。反對黨「團結工聯」(Solidarność)自忖頂多只能拿下20席,開始籌劃如何與其他花瓶政黨合作。

結果:參議院的100席,團結工聯贏得99席(另一席是無黨籍);眾議院開放選舉的161席,團結工聯贏得160席(另一席在決選中拿下)。波蘭共產黨徹徹底底遭到選民唾棄,40餘年高壓統治朝夕之間土崩瓦解。

波蘭和中國,都在1989年6月4日那天震驚世界,只不過一個是用選票與人民的自由意志,一個是用槍彈、鮮血與屍塊。

1989年2月,波蘭朝野各方舉行談判。(美聯社)

在波蘭戲劇化的轉折過程中,有兩個人物扮演關鍵角色,一位是團結工聯主席華勒沙(瓦文薩,Lech Wałęsa),另一位則是當時的波蘭共產黨總書記、國務委員會主席賈魯塞斯基(雅魯澤爾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將軍。

華勒沙早在1983年就榮膺諾貝爾和平獎肯定,後來當選波蘭第一任民選總統,至今國際地位崇隆。賈魯塞斯基則始終是個爭議性人物,肯定者推崇他是英雄,否定者批判他是叛徒。今年5月25日,老將軍以90歲高齡病逝於華沙,一生功過留與後人評斷。

1923年7月6日,賈魯塞斯基生於波蘭東南部庫洛夫(Kurów),一個天主教信仰虔誠的貴族家庭。16歲那年,天荒地變,史達林與希特勒狼狽為奸瓜分波蘭,「黑五類」的賈魯塞斯基一家被放逐到西伯利亞。賈魯塞斯基日後經常戴著墨鏡,就是因為當年在西伯利亞深受雪盲之苦。

少年賈魯塞斯基逆境求生,從蘇聯軍校畢業後,進入莫斯科當局扶植的波蘭軍隊,與紅軍並肩作戰,反擊納粹德軍,解放二戰時受創極慘烈的華沙。賈魯塞斯基後來回憶,當他走在滿目瘡痍的華沙街頭,對上帝的信仰也煙消雲散,從此深信波蘭唯一的出路,就是緊緊跟隨蘇聯老大哥。

賈魯塞斯基聰明過人,野心勃勃,加入共產黨之後,軍旅生涯平步青雲,33歲成為全波蘭陸軍最年輕的將領,38歲當選國會議員。1968年,賈魯塞斯基出任國防部長,下令出兵捷克,協助蘇聯撲滅「布拉格之春」(後來他曾經表示懊悔)。

1970年12月,格但斯克(Gdańsk)等北部波羅的海港市,爆發大規模的工人示威抗議,華沙當局出動軍隊鎮壓,至少造成44人死亡。3年後,賈魯塞斯基晉升四星上將。許多人將1970年這筆血債算在賈魯塞斯基頭上,但他百般辯白,至今史家並無定論。

無論手上是否沾血,賈魯塞斯基的仕途繼續上升,1973年以50歲之齡成為四星上將。1976年,波蘭工運再度爆發,團結工聯應運而生,賈魯塞斯基力抗主張下重手鎮壓的黨內強硬派,據說他嚴正聲明:「波蘭部隊不會對波蘭工人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