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與澳洲各踞地球北、南半球一端,毗鄰北、南兩極,雖然天遙地遠,但政治體制近似,都以英國國王為國家元首(大英國協成員國),今年四、五月間接力舉行舉世矚目的國會選舉,而且結果驚人地相似:中間偏左的執政黨反轉劣勢,擊潰原本來勢洶洶的右派反對黨。更驚人的是,兩場選舉都出現一位「超級助選員」:美國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
身為全球右派/極右派大祭司,川普自然樂見右派掌權,為他摧毀自由派、進步派的文化戰爭與意識形態戰爭共襄盛舉,俯首配合他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讓美國再度偉大」(MAGA)政策。然而天不從人願,川普在加、澳兩國選戰發威,戰果卻是左派高奏凱歌,右派丟盔棄甲。這樣的發展也彰顯了「川普2.0」時代美國外交的弔詭困境——美國依然是超級強權,但盟邦體系分崩離析,越來越難以呼群保義。
先來看看4月28日投票的加拿大國會選舉。自由黨(Liberal Party)雖然長期執政,但是被經濟、移民等議題拖累,直到今年初民調都還大幅落後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奄奄一息,眼看著就要將政權拱手讓出,但是沒想到天降神兵,川普下凡。川普展開第二任之前就頻頻對鄰邦開砲,聲稱加拿大長期在經濟與軍事安全上倚賴美國(佔美國便宜),根本不夠格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而應該併為美國第51州;包括邊界協定在內,兩國之間的所有協定都可做廢。
川普是「君無戲言」的反例,但「併吞加拿大」一事他一提再提,還蔑稱時任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川普最討厭的外國領導人)是「州長」,而且上任後對加拿大商品祭出高額關稅,強力背書他「動用軍事之外所有手段」的恫嚇。結果川普的猖狂舉動不但沒有讓加拿大人膽怯,反而喚醒他們的民族主義情緒,並且幫自由黨營造出強大的聚旗效應(rally 'round the flag effect)。而自由黨也適時陣前換將,卡尼(Mark Carney)臨危受命,此人擔任過加拿大與英國的中央銀行總裁,是一位溫文儒雅、理性務實的學者與專業文官,許多加拿大人相信他能夠「處理」張牙舞爪的川普,捍衛國格與國家利益。而且卡尼同樣擅長操弄民族主義情緒,一句援引自冰上曲棍球的口號抬肘迎戰!(Elbows Up!)響徹加拿大社會。
川普如此賣力助選加持,自由黨當然踩下油門,絕塵而去,從此民調谷底攀升,一路反超保守黨。保守黨嘗試與川普劃清界線,但為時已晚,「右派」的招牌已經被川普搞髒。結果自由黨在343席的國會下議院拿下169席,較上屆增加17席,雖然仍差3席過半,但執政不成問題。拜小黨全軍覆沒之賜,保守黨雖然增加席次更多(23席),但終究只能屈居反對黨。更慘的是保守黨領導人、民粹色彩濃厚的「加拿大川普」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竟然連自己的選區都保不住。 (相關報導: 楊艾俐專欄:正視「極右派」當政 | 更多文章 )
卡尼發表勝選演說時,不忘向頭號助選功臣致意:「美國想要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水、我們的國家。這些威脅不能等閒視之,川普總統企圖打垮我們,進而佔有我們。這種事情絕對、絕對不會發生。」再來看5月3日的澳洲國會選舉。澳洲上一位連贏兩屆大選的總理,是2004年的霍華德(John Howard)。今年工黨(Labor Party)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挑戰這個21年來無人達陣的目標,一開始也是被生活成本、能源價格、住宅價格高漲等問題拖累,民調苦苦追趕右派自由黨(Liberal Party)與國家黨(National Party)合組的聯盟黨(Coalition),警界出身的聯盟黨領導人達頓(Peter Dutton)對總理寶座躍躍欲試。但是,川普上位帶來選情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