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專文:但不要只是因為你年輕

年輕真好,但不能只因為年輕。(微信)

十四年前,剛剛退學的韓寒,帶著自己剛剛出版的《三重門》參加央視一個叫做《對話》的節目。

在整個節目的錄製過程中,他被當作一個犯罪嫌疑人一樣對待,主持人咄咄逼人,社科院的專家認為他只是曇花一現,還有一個紮著麻花辮的女觀眾說韓寒是「土雞」—理由是韓寒用聊天室聊天,而不是像她一樣用 OICQ 和 ICQ。甚至,為了反襯韓寒的失敗,他身旁還坐了一個成功的樣本—考上北大的少女黃思路。

十四年後,我去參加央視一檔節目的錄製,內容是「非一般年輕人」的演講,其中大部分是九○後,有科學家,有創業者。

演講者都朝氣蓬勃,而我很快就發現自己的位置非常尷尬,我和一群從三○後到八○後不等的老年人,坐在觀眾席中被架得很高的白凳子上,腳不著地,舉著一塊寫有自己出生年分的螢光板,帶著詭異的慈祥笑容聽這些年輕人的演講。

我們這群老年人,並不像當年《對話》節目中的專家一樣,是年輕人的評委,而是對年輕人喪心病狂的讚美者。

我們在每個演講之後發言,場景介於中學生演講比賽和「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之間,每個人都生怕溢美之詞被他人搶去,因而抱著話筒無休止地進行排比句造句:「青春是一顆種子/一朵花/一棵樹/一根蠟燭……」最後聲嘶力竭地以諸如「青春無敵!做你自己!正能量!耶!」作為結束,非常地累。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個應用軟件的 CEO,九○後,非常瘦小,他抱著一個大狗熊玩偶上台,一上台就把狗熊扔到台上,說:「我覺得這個讓我抱熊的導演特別傻。」

他的演講裡不無豪言壯語,例如「明年給員工派發一個億利潤」之類。而台下的大學生,則在每一次聽到「第一桶金賺了一百萬」「阿里巴巴用千萬美金收購」這類句子時,羨慕地齊聲譁然。

他的演講,雖然充滿了明顯的誇大和對他人的不屑,可卻獲得了當天錄製最大的掌聲,以及最熱烈的溢美。

前輩們的興奮,在於終於找到了自己心目中典型的九○後,就像親眼看到外星人時,發現它就是自己想像中的銀色大頭娃娃。那個年輕的 CEO 符合社會對於九○後一切的想像:輕狂、自我、混不吝。

當節目播出時,他的視頻在社交網站上風靡,配以標題諸如「九○後的話,惹怒了所有的互聯網大佬」、「九○後的一番話,讓全世界都沉默了。」

當我看到播出的節目裡,所有被侮辱和輕視的中年人,都像受虐狂一樣大力地鼓掌,賣力的歡笑,我忽然想到十四年前參與韓寒節目錄製的中年人,當年台上的那些中年專家還在麼?他們依然怒不可遏嗎?還是成了舉著寫有自己出生年份的老年人,一聽到「追逐夢想」、「初生牛犢」幾個字,就在煽情的音樂中熱烈鼓掌呢?

風水輪流轉,中年人在話語權的爭奪中,成了弱勢群體。

討好年輕人是社會的通病

北大教授錢理群在不久前的一篇文章裡宣布了自己的「告別」—他將告別學術界,而一直與年輕人為伍,為師的他,也宣布跟青年的關係結束了。 (相關報導: 「太平洋的風」暌違兩年 韓寒盼再遊台灣 更多文章

在文章裡。他寫道:「對六○後、七○後我有點理解,八○後多少有點理解,對九○後我完全不理解。網路時代的青年的選擇,無論你支持他、批評他、提醒他都是可笑的,年輕人根本不聽你的。所以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師的角色,我必須結束。最好是沉默地觀察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