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日,二0一六總統立委大選的登記伊始日,馬英九總統帶著媒體南下展開為期兩天的「節能減碳之旅」;兩年多前,馬英九也有一場類似的行程:「能源之旅」,從北走到南,簡約言之堪稱「核能之旅」,馬英九以總統之尊傾全力為核四運轉遊說,不過,馬英九的遊說敵不過林義雄反核絕食的力道,一年後,停工又復建的核四,宣布一號機「封存」、二號機「停工」,基本打回原點。
當年,據報導,媒體從主管到記者,參與者「逾百人」,兩年之後,核四封存且看不出重啟的轉機,伴隨馬英九聲望重挫的,則是媒體(主管)參與人數驟減,七折八扣除以二,反映了媒體現實也反映了政治現實。大選在即萬事皆忙,誰要聽一位半年後即將卸任的權力者,敘敘叨叨他再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呢?但也不能怪責馬英九閑不下來,十二月他要去太平島,明年元月大選之後準備出訪友邦,在職一天,他還是得執行元首的權力與義務。
然而,若非這個現實,或許還未必有機會廁身行政專機,在馬英九卸任前得以跟上一趟,近距離的觀察這位一般人眼中不接地氣又缺人氣的國家領導人。說「近距離」也未必盡然,因為大多數時候,他還是被重重維安軟性警戒,彷彿被包圍在沒有玻璃的無塵室裡,若非安排停當,連寒喧兩句廢話的機會都無,而絕大多數媒體記者或主管,連寒喧說廢話的勁頭都無,行禮如儀走一趟,即使正式座談時間,主持人(總統府發言人)提醒一句,「非關主題的問題會打斷」,眾人默聲不語,不是順從,而是「你不讓問,我還懶得問」,除了台灣被列為反恐夥伴,沒什麼問題非馬答不可,甚至絕大多數問題是後繼者的答案比馬英九的答案更重要。

面對一個任期未及半年的權力者,我很好奇還有多少人有熱情「近距離」靠近馬英九?不用懷疑,當然有。在彰化大有村,這個自乾隆年間即建「庄」而曾經破落過的小村,如今是農村再生的典範,一千多人的村落出動十數名阿嬤級村民迎接,一位阿嬤沒擺進「列隊歡迎」的陣容裡,她抱著孫兒坐在一旁靜靜等著,想靠近看看總統,被隨扈輕輕轉移到外圍,沒機會靠近,最後合影時終於牽著孫兒站到了前排外側。
在中興新村的創新園區,執行長陳式千簡報時沒忘與總統「套近乎」,他和馬英九當年是同一所國小的學長學弟。自廢省之後,中興新村報廢近二十年,去年創新園區美麗的建物才落成,號稱進駐三百多研發隊伍,歷經政黨兩次輪替,中興新村終於有一線生機,然而,除了這幢空落落的建物,還看不出新創聚落的形貌,大選後政策如何延續猶未可知,誰也算不準這麼漂亮的「智慧建築」在三、五年、甚至半年後,會不會變成「智慧蚊子館」? (相關報導: 批民進黨能源政策不切實際,馬總統:沒電時哭都哭不出來 | 更多文章 )
陳式千藉簡報「套近乎」顯然讓總統頗為窩心,然而,兩天行程中還有理應與馬英九更近的國策顧問和總統府資政,比方說彰化的黃明和(前立委)、南投的林源朗(前立委、前縣長)、台中的黃仲生(前縣長)、陳釘雲(前農田水利會長)、林仁德(前議長)…,分別出席三場座談,他們也只能坐在前排,於有限的時間(二十分鐘到四十分鐘)內,聽簡報聽(總統)講話聽到媒體與總統在主題內的問答,然後,和總統話都談不上就解散。這七年多時間,除了每年年終聚餐,總統府禮聘的顧問與資政們,能有多少個別與馬英九談話的時間?或謂他們都是大老,與網路時代的氛圍未盡相合,那麼誰或哪一個世代能和總統好好聊聊新世代的趨勢?這些問題,其實已經不再重要,因為在馬英九的第一任,「勤作筆記,沒有下文」已經成為和總統談話過的人們的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