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英國校園裡「好男人」翻轉「新新男性」

牛津大學「好男人」社團的工作坊活動﹐鼓勵男同學探討性別歧視的議題 (Good Lad Initiative 提供)

「猜猜看﹐需要幾位女性主義者才能換得了燈泡?」一名男子問。「一個都不需要﹐」另一名男子聳著肩答﹐「因為女性主義者什麼事都改變不了。」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反女性的笑話。猜猜看這可能是何種類型男士之間的對話?在酒吧裡無事瞎聊的男人?兩位建築工人休息時間的對話?其實不見得。我是在兩位大學生閑聊時聽到這樣的談話內容﹐而且這還不算是聽不進去的笑話。很多人的刻板印象是﹐對女性的歧視態度﹐是低教育程度者的專利。完全錯了﹐高等教育和男女平等的觀念之間並沒有必然關係。

在英國﹐「小夥子」(lad)文化的中心人物就是這類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新男性」。自一九九零年代起﹐所謂「小夥子」文化成為可見的社會現象。許多社會學家將它定義為「前女性主義的」﹐是對女性主義帶來的一切成果的一種負面的男性反應。過去女性主義運動不僅讓女權意識抬頭﹐它也曾造就出一個副產品﹕「新男性」。「新男性」是尊重女性的﹐他的形像是一個在家會做飯(而且會買食譜來學做菜)﹐打掃衛生﹐搞園藝﹐在外依順女伴﹐不搶她風頭的男人。「新男性」成為現代女性的理想對象「你家老公是新男性﹐」成了女性渴望的讚美。

不過﹐部份男性由於調適不良﹐無法接受女權意識的發展﹐感覺自己「被女性主義羞辱﹐打敗了」﹐更看不起那些願去體貼女人的「新男性」﹐認為他們是「壓抑男人本性」﹐被動的弱者。這些要「回到本性」的男性文化﹐通稱「小夥子文化」﹐他們要復甦過去的男女權力關係﹐回到性別歧視的男性霸權價值觀。所謂「小夥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不顧女性感受的﹐為所欲為的男性。他是個群體﹐標榜集體習性和嗜好﹐如看足球賽﹐酗酒﹐以挑舋的語言和行為騷擾女性等等。許多女性主義者視「小夥子文化」為「沒有安全感的男人」的文化表現﹐這些男人對自己沒信心﹐無法接受平等﹐試圖以具有侵略性的行為來重新確定自身的強勢地位。

呈現「小伙子」文化的英國電視喜劇 In Betweeners主角 (thedailytouch.com )
呈現「小伙子」文化的英國電視喜劇 In Betweeners主角 (thedailytouch.com )

「小夥子文化」四處體現于英國大眾文化﹐從男性生活雜誌﹐比如Maxim(可在它的頁面上同時看到「性感女人大展」和武器研究的報導)﹐到電視節目﹐比如以體育為主題的大眾趣味節目‘They Think It's All Over’﹐都可看出﹐「小夥子」這種「新新男人」已不是少數。

大家熟悉的「小夥子文化」場域一直是觀光業﹕年輕的男性英國旅客﹐將他們的新新男性文化帶到國外﹐成了國恥﹐講到英國旅客﹐許多歐洲人就要皺眉搖頭。度假服務公司Expedia的調查顯示﹐歐洲旅遊業主將英國旅客列為「行為最惡劣」之首。最大原因是群聚酗酒鬧事。特別是一些西班牙的海岸城市﹐已被英國帶來的觀光業整的變了型﹐成為酗酒﹐販毒和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之地。比如西班牙的馬拉加(Malaga)就是如此。它是英國年輕小夥子喜愛選擇的俱樂部度假城﹐而它也是英國旅客因販毒被逮捕人數最多之處。在旺季時﹐一個月內就有一百多名英國旅客販毒被捕。另外﹐有些英國小夥子甚至在公共場所展示性行為﹐或騷擾當地女性﹐比如曾在希臘因此引起公憤。 (相關報導: 保護隱私?性別歧視?美國高中拒讓跨性別學生選擇更衣室 更多文章

而如今﹐「小夥子文化」充斥大學校園。有些人覺得不可思議﹐而數據事實打碎了大家對象牙塔的原有印象﹕英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學女學生曾在校園內遭性騷擾﹔七分之一的大學女學生曾是性暴力的受害者。有些學者認為﹐這種歧視女性的「小夥子文化」其實在越來越市場化的高等教育機構內﹐是很有發展空間的。新自由主義在校園裡造就的是一種適者生存的文化﹐經濟至上的思想充斥學術機構﹐校園文化成為外面市場世界的補習班﹐市場世界裡的性別不平等也同樣被反映在校園生活裡。「小夥子」充斥校園﹐是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文化表現。

體育活動是「小伙子」的場域之一  (Good Lad Initiative 提供)
體育活動是「小伙子」的場域之一 (Good Lad Initiative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