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母親帶7歲孩子來諮詢,說孩子會咬指甲,她知道這是焦慮引起,擔心自己是否在哪個細節犯了教養大忌,導致孩子如此創傷。孩子在諮商室裡活潑好動,當然不太理睬陌生大叔,這家庭如普羅大眾,母親為主要照顧者,父親工作忙但假日會陪孩子打棒球,全家一起吃晚餐時不可以邊吃邊看,不可以跳沙發,有規矩有處罰,所以,到底怎麼了?
年輕母親百思不得其解,也很緊張,她愛看親職教育文,閱讀網路百家,她將那些觀念比對自己的狀況:會不會體罰害了孩子?他對弟弟總是大力拉扯是什麼問題?訓練孩子自己睡是不是有分離焦慮?…作父母要注意的事好多,年輕母親越審視自己越感到焦慮。
其實,心理學家溫尼考特(D.W. Winnicott)說過,「夠好的父母(good enough mother)。」就行,不完美的父母,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夠好的父母,孩子就可以成長為他自己。如果條件許可,當然可以盡其完美,但如果有生活上的限制,就不需為了完美而過份焦慮,因焦慮而有的行為會適得其反。
那「夠好的」教養是指什麼,底下列出六項大原則:
一、確定你的孩子感受到關愛。孩子要的很簡單,只要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最後都會有不錯的結果。在質的部分,父母要能常常「表達愛意」,用說的、用抱的,無論年齡多大,都喜歡透過肢體接觸被肯定。在量的部分,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要夠久,即使工作很累沒力氣陪,也盡量一起活動、一起吃飯,看得到彼此。
二、在有愛的關係下,父母請容許自己偶爾犯錯。教養孩子難免會沉悶無趣、筋疲力竭,有時候我們會因自己壓力過多,而在管教時轉嫁給孩子,很平常的事卻讓我們暴跳如雷,一位「夠好的父母」是能夠及時覺察,並以恰當方式處理自己負面情緒,如果真的不行,就能先離開現場,換人接替管教孩子。
萬一還是不能避免,也請容許自己偶爾犯錯、偶爾失控、體罰、不小心用言語傷害孩子,由於有愛的基礎,偶爾犯錯並不會影響親子關係的穩定與品質。但請要求自己冷靜後找時間向孩子道歉、安撫並解釋原因,除了自己反省檢討外,也以身作則,讓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情緒。
三、認識孩子的身心發展限制,12歲前都不算完全成熟。我們大腦的發展,高等功能包括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同理心、控制衝動、道德規範等,必須到12歲後才會完全成熟,也因此在未成熟前孩子確實有「無法理解」的狀況,確實是「以自我為中心在思考」的,孩子似懂非懂,並非是故意的。
雖然孩子似懂非懂,但仍要教導,就像背九九乘法表一樣,不完全懂但可以靠重複背誦、練習作行為調整。
四、區別「習慣行為」與「焦慮行為」。12歲前的孩子,大略會有幾類焦慮的原因:1.基本需求的匱乏:無固定食、衣、住及睡眠。2.缺乏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長期陪伴。3.關係創傷:被霸凌、被威脅、身體(性)傷害。前兩項可輕易看出,第三項則需觀察孩子平日行為是否改變不若以往,例如,開始說些與現實線索搭不起來的句子。
「焦慮行為」:焦慮被壓抑,導致無意識行為宣洩情緒、表達需求,因為無法控制,常常會有過頭的行為,例如,咬指甲咬到過短、流血;以前不會,卻突然半夜一直尿床;不斷重述句子「頭腦自己唱歌不敢睡覺」、「我一直喝到生水」…等覺得自己不能控制的話,「自己無法控制」是情緒關鍵,需要進一步了解。